西方网络文化霸权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06 02:18:41

西方网络文化霸权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试图通过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企图,深入剖析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种种表现及带来的问题,主动采取有效的战略对策,对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国家 网络文化霸权 战略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仰仗强大的经济实力、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语言和网络文化方面的优势,把符合本国利益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强加于其他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并以此谋求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利益,进而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领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分歧,自然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颠覆的主要目标。面对文化霸权的挑战,研究西方霸权主义的表现,揭示西方网络霸权主义的危害,积极探索用抵制西方文化渗透的战略对策,对于确保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表现

依托网络信息强势,实现主体意识形态霸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使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影响日趋深刻。不同形式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相互交融的同时也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垄断了全球信息传播的制定权和支配权,抢占了世界舆论的至高点,把互联网变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他们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网络控制能力差和信息屏蔽能力有限的弱点,乘机将其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强制性地通过网络输送到这些国家。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诋毁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发动进攻,企图在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诽谤甚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利用语言优势,推行西方话语霸权。从19世纪开始,随着美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据统计,当前因特网上信息资源所使用的语言百分之九十为英文,用户只要进入网络世界,就处在了英语的包围之中。同时,软件的编写、系统的操作、网址的注册等等都要使用英语。作为世界网络的通用语言,英语承载着霸权大国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文化。英语文化势力在创造了英语这一霸权语言的同时,凭借着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互联网的渗透,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覆盖,从而达到了金钱和暴力征服无法实现的目的。

凭借传媒技术,建构网络信息垄断地位。国际上,网络信息在迅猛增长的同时,呈现出空间分布和共享程度等方面的梯度差异。北美、日本和西欧等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占据世界信息权的优势,制定着信息化进程中的游戏规则,逐步构建起自身在网络上的信息垄断地位。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为传媒提供了新的天地。

西方许多知名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都先后在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页。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纷纷在网络上开播新闻,其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所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信息总量的一百倍。同时,CNN(有线新闻广播公司)网络版是互联网上点击量最大的新闻网址之一,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报纸也是由美国开办的。此外,美国还拥有许多由政府主办的对外宣传机构,如美国之音、世界电视网等。这些机构集广播、电视、卫星和因特网为一体,通过互联网将声音图像传递到世界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和节点,范围几乎覆盖全球。由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媒帝国基本垄断了报道和解释国际重大事件的权利。其结果一方面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抵挡美国发动的文化攻势,另一方面则是形成全球范围的信息垄断。

依靠多彩的网络文化生活,增强西方文化吸引力。近年来,互联网的即时迅速等特点使西方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和格莱美音乐等更为便捷地在网络上传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语言、形象、明星和故事等元素使其影视产品在极具视听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及价值观念渗透给观众,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深受其影响。美国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所宣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理念通过网络传播给大众,并渗透到了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实现了文化产品的网络倾销,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下进行文化颠覆、推行文化霸权。

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危害

意识形态的移位。信息技术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凭借网络的经济科技优势,利用其已经掌握的网络话语霸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大肆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迫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接受西方文化,大搞心理进攻和思想文化殖民,推行实施文化帝国主义。一些西方学者政客打着网络自由的旗号,趁机贩卖西方价值观。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借用各种意识形态论,试图从思想层面诋毁责难社会主义,攻击直至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引我国人民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理论,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

然而,在现今的中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遭到了质疑,指导地位受到了动摇,导致中国社会价值理念的混乱和意识形态的移位。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数在减少,对马克思主义毫无兴趣的在上升。由此造成的信仰危机使人们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空虚迷惘中对国家、对民族丧失了应有的信心。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各种媒体在全世界推行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奔驰宝马、法国的葡萄酒香水等消费品作为一种时尚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推向全世界,在全球发挥着消费示范作用。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狂轰滥炸下,人们无形中接受了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在不自觉中接纳了西方的文化理念,消费中心主义影响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种带有统治世界色彩的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一些人脆弱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盲目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造成人们进取心减弱、精神变得颓废、幸福指数在下降。唯利是图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张扬,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同的冷漠。消极的价值观念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标准,造成道德评价的混乱,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最为重要的是,鼓吹过分消费的西方意识形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还使社会主义国家与其开展的意识形态斗争难度加大,更趋向复杂化。

文化认同危机加剧。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且遵守的习俗规范和交往方式,涉及到信仰、艺术、宗教、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还是创造力和内聚力的源泉。它具有保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维护调整其正常运转的功能。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其自身固有的文化,该民族身份认同就会出现危机。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扩张其文化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进行“打压”干扰,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毫无立足之处。西方文化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强势地位,大力弱化其他国家的民族道德素质,在心理认同上淡化其民族身份,使得发展中国家人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怀疑和排斥。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该民族的理想信念、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方面就显得无所适从,文化丧失民族特性,只能被动接受超级大国的霸权征服,最终沦为西方文化价值的附庸。

文化素质降低导致情感偏移。网络不像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其内容没有经过层层把关,更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刺激源。极尽功利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量,把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的产品和信息大量展示在人们面前,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这些纷涌而至的信息流,给人们尤其是给处于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不仅占用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其文化素质降低。此外,受美国在网络上宣扬的所谓自由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被逐步西化和分化。在此过程中,诸如热爱祖国,对待亲情和友情,对待他人和社会的看法都会发生严重偏移。很多人甚至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环境中,导致偏执、孤僻、自闭和愤世情绪的产生。

中国遏制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的战略对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潮在网络上流行泛滥,如果任由这些意识形态在我国随意发展,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面对互联网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党立国之本,还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更是指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

为了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建立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然后通过宣传科学理论和传播先进文化,让人民更加深刻理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通过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引导人民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实践。

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只有扎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生存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一旦民族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出现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面对文化侵略,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培养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在开放的网络里,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考验。

为保护民族文化免受异质文化的渗透和干扰,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和教育力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人们重塑价值信仰、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质量。还应抓住网络时代机遇,把我国的优秀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上加大对反映中华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资源的宣传。通过网络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在信息化道路上逐步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平等参与网络文化竞争,争得民族语言话语权,扩大中文的网络生存空间,使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大众化、全球化。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陶冶情操、滋润心灵的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优势。近年来,西方文化产品尤其是美国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充斥着中国市场,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传媒业在传播技术与手段上,在产业经营与管理上,在整体实力上,以及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势凶猛的西方文化资本、企业和产品对我国文化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抵制西方文化巨舰,大力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建设是必由之路。首先应立足国情,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并且适合国际惯例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还应对文化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程序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还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目前,与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对照,我国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体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只有立足文化创新,才能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原创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

加强管理,提高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指人们在面对媒体新信息时能够准确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并通过创建性地使用网络媒介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和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解构能力;对网络世界虚幻性的认知能力;建立网络伦理观念的能力;网络交往的能力和认识网络双重性影响的能力等。②

我国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面对人民价值观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和变异性的特点,提高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加强对普通网民的思想引导。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形势和重大社会问题要进行充分宣传和报道,对综合治理网络环境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宣传阐释党和政府的主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稳定的网络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培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自律意识。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普及相关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可编写与网络素养培养有关的书籍,增强青少年对各类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辨别与客观评价能力。使其价值观和世界观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分别为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注释】

①赵启正:“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要实现多样性发展”,《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6期,第21页。

②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年第3期,第38~39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篇:致命精神病 祸根原是低血糖 下一篇:真真假假话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