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12:33: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导向作用,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教会学生阅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训练学生准确表达;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学生准确表达”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准确表达习惯。

【关键词】教师语言 教学资源 操作 培养 准确表达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3-0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准确表达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他们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重视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养成,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学习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一、注意发挥教师语言的导向作用,有步骤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准确表达。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在语言的组织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难以用抽象的语言表述。因此,要让学生达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阶段,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具体数学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注意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那么他们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从低年级开始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让小学生养成一种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的习惯。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要让学生根据一幅情境图,说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就有困难,多数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只会表达一些情景方面的内容,像在编故事一样。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出示情境图后,只要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能让学生明白该怎么说。在学生说之前教师就让学生明白“只用两句话和一个问题,说出一道有关数学的解决问题”。这样就会避免孩子说些无关的话题。在进行说理训练时,教师予以示范,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小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习惯逐步养成,同时又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教会学生阅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准确表达数学语言训练。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新课标教材一些解决问题所呈现的形式多数是以图画式、对话式为主,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条件、问题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目的,且信息的内容要跟数学有关。首先必须理解题中所表达的数学语言,懂得题目中数学述语的含义,抓住关键词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中数与数之间的重要关系。如:教学互质数的意义是:“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那么在这里究竟什么情况才能称之为“只有”呢?这时可让学生几人一组讨论进行理解,通过举例:5和7的公因数有1;1和2的公因数有1;2和4的公因数有l、2;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共同讨论去加深对于“只有”的理解,乃至对于整个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学生阅读理解,进行准确表达数学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学生准确表达。

数学中的概念抽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也离不开观察、实践,离不开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后盾。经常利用概念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性、准确性。然而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调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对操作过程和数学观点表达,就容易多了。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描、摸、认、画、做、玩长方体、正方体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长方体、正方体。孩子们多数都能说到:“它们都有八个顶点,6个面。”“它们都有12条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归纳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学具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并充分运用集体智慧语言――小组交流,在学生的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感知、领悟所学的知识,这就有利于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从而也达到了动手、动脑、动口“一体化”,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新思想、新发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总之,学生养成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习惯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能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和交流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才能最高效地训练思维、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上一篇:BIM三维动画演示技术在高职高专建筑专业课堂教...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