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感情真挚

时间:2022-09-05 07:17:38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之感情真挚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选自《小狗包弟》)

上面的片段描写了一个什么事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解析:概括事件,可以结合对整个文段的理解进行分析。该段中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艺术家和小狗,具体概括事件时,一定要将这两者的关系体现出来。分析该段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一些具体语句来体会。如文中的“相处很好”“款待”“高兴”“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痛苦”等语句,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对小狗的喜爱,更生动展示出小狗对艺术家的忠诚与感恩。

参考答案:描写的是艺术家惨遭迫害时,他收养的小狗对他不离不弃的事件。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恋的情感,展示出一种感恩与回报的品质。“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一句,充分表明小狗对艺术家深深的依恋与不舍。

【阅读指导】

我们把握文中真挚的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体会意境氛围

抒发真挚的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意境氛围中进行。这样,就会使这种情感表达得更为真实。因此,在具体分析写人记事散文中的情感时,必须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透过浓厚的意境氛围,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在开头部分交作缘由时说了很多,如果仔细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就可以发现,作者是借写作缘由,营造出一种非常广阔的意境氛围,把发生惨案两周来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概括。从进步力量方面看,学校为死难者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以证明当时的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政府的,他们以最大的悲痛悼念着被诬为“暴徒”的战友;从反动势力的所作所为看,通过写“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表明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不健康;从作为中间状态的市民方面看,则以一种无奈的语气描绘出一种淡漠与麻木的状态,并认为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最后,通过“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概括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这样,我们就看到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情感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

二、剖析内心世界

真挚的感情,源于丰富的内心世界。结合时代背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会帮助我们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主观倾向。在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一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只是与小狗相处的经历。而在这一经历中,作者却向读者展示出动乱年代的人们对生活表现出的无助与绝望。在那种情形下,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地活着,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有心思顾及一条狗?于是,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内心世界丰富的作者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的语言包含着一种对人生的勇气,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三、抓住典型细节

人物的情感,往往要通过典型的细节来表现。在具体分析作品的情感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些细节,充分理解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作者为了表达对梁任公的景仰之情,在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时,选取了相关的精彩细节――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都让学生们感动;他那大汗淋漓、状极愉快的演讲风格,更是交代出演讲的独特个性。正是这种讲演,充分地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也吸引了听众,使人们对文学产生兴趣。这样,在分析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时,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开荒第一天

韩少功

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疼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耙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融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耙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痂,新伤叠着老伤,但我们早已习惯。我们的身心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条腿上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一天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我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肚子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到了哪个角落……

我差点儿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噩梦还是听到一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耙头!簸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吆喝开始劳动的声音。

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疼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洪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其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了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当做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除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耙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冽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我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选自《山南水北》,有删改)

1.如何理解“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融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这句话的含义?

答:

2.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

3.分析“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这句话,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坦白”,又为什么要“怀念劳动”?

答:

4.从全文看,作者在安排文章内容时,主要运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上一篇:记叙要重点突出 下一篇:妙用排比 气势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