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时间:2022-09-05 03:34:10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摘要: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性别差异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文化不同语言中的一种客观语言现象,本文拟从话题选择,句法以及文体特征等三个层面出发分析英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英语;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51-02

一、引言

男性和女性作为社会群体的两大主体,在诸多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而由于社会、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男女在语言使用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我们称之为语言的性别差异。语言和性别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性别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语言对性别差异的反映。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语言学区别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英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在音调音韵、词汇、句法、话语模式和文体等层面都有显著的表现,鉴于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音调和词汇等层面,故本文选择从话题、句法和文体特征等三个角度对英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进行说明和阐释。

二、文献综述

西方语言学中的性别因素研究可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零散研究时期和系统研究时期。前期的零散研究较普遍地把男性语言变体看成是规范,而把女性变体视为对规范的偏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以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与蓬勃发展,语言和性别问题成为不少语言学家感兴趣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系统性研究得以展开。第一个关于用语特点的研究是由罗宾一莱考夫(Robin Lakoff)提出的,其代表作《语言和妇女地位》先后以期刊和专著的形式出版。在雷可夫的启发下,大量文章纷纷发表。出现了支配论,差异论、建构论等不同的理论模式,这些理论,不管是相互对立批评还是交叉重合,总的看来,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三、英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话题选择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各自所倾向的话题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来说。男性喜欢的话题较少坦露自我,经常与谈话时的情景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女性则相反,她们所讨论的话题往往倾向于在他人面前谈及自我、坦露情感。E・Aries、J・Klein和B・Myerhoff等人在欧美国家所做的调查为这种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E・Aries(1976,1982)调查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调查发现,女性在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之间较多地说起个人的情况、坦露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则很少这样做,他们谈得较多的是体育、政治、各种竞争以及各自的见闻。J・Klein(1971)调查的是传统的工人阶级家庭,结果表明,男人们在一起主要谈与工作、体育等有关的事情,几乎从不说起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可女人们在一起说得最多的就是家庭,如孩子、家务、夫妻关系等。同样,B・Myerhoff(1980)对美国一犹太社区中老年人的调查也显示,在日常闲聊中,男谈些较为抽象、观念性的东西,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女性却常常议论与个人生活直接相关的事情,如子女、食品、健康、邻居、家务等。

(二)句法使用上的差异

语言学家通过分析大量的夫妻间各自的用语发现,女性比男性更经常使用附加疑问句,男性则往往使用陈述句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男女在对祈使句的使用上也表现出差异。有分析表明在家庭中,丈夫使用祈使句的比例是妻子的两倍,而妻子更倾向于使用复合祈使句。这一点再次表明,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缓和的句式,从而使她们的话语听上去更加礼貌客气。

(三)文体特征上的差异

相对于话题选择和句法使用上的差异,语言文体特征方面的性别差异似乎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因素。20世纪70年代初,莱考夫(Lakoff 1973)断言,美国文化里有一种独特的女子英语文体形式(women's register),其具体表现可以大致概括为:委婉文雅;含蓄客气;语气游移;内容细琐。而穆拉克和伦德尔(Mulae&Lundell 1986)的研究结果则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即男子的言语特征可以归结为:喜用非人称表达法;善用省略句式表达;喜欢使用方位指称词语等等。女子的文体表现形式则为:喜用强势副词形式;多用人称代词形式;善用否定形式;频频出现停顿现象等等。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写作方面的大量研究和测验,也从语言发展过程和认知模式的角度体现了男女文体之间的差异。安娜斯(Annas 1985)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因为受社会文化、角色观念、家庭背景,以及评价标准的影响,女生的文体风格富有表现力,适合记叙文的写作。同男生相比。她们在表述抽象概念、逻辑推理、客观叙述方面略逊一筹,不利于说明文的写作。林奇和施特劳斯一诺尔(Lynch&Strauss-Noll 1987)通过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近百名大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文体礼貌度的表现上各有不同。女生明显表示出语气柔和、礼貌客气、委婉含蓄的文体特征。

四、语言性别差异的成因

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产生于社会而不是语言本身。(罗纳德・沃德华2005)男女性在社会分工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导致外面的世界基本上是男的性的天下,男性被看做是家庭的支柱和社会的中心,代表着权利、地位和支配等。而女性则处于柔弱和从属的地位。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这种角色的再分配,使得妇女的主导地位随之失去,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领域中都占有绝对的主宰地位,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为家庭。因而这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语言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生理因素

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与语言能力关系较大的生物学差别在于:其一,两性发音器官的解剖构造不同直接导致了语音上的某些差别;其二,女性大脑左半球的活动比男性的活跃,而左半球是主要负责语言活动的部分,这也许是女性语言能力较男性更高的直接原因;其三,两性荷尔蒙的分泌周期不同,其中女性的呈周期性波动,有人据此认为女性是易变的和感情脆弱的。(周裕新1998)这或许可以从生理角度解释为什么女性话语较之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和不自信。

(三)心理因素

在青春发育期之后,两性之间的心理特征差异开始变得明显。男性敢于冒险,逞强好胜,坚定果断,但比较粗心,不太注重细节。而女性则往往变得文静怯弱,礼貌又好,但优柔寡断,胆小害羞,缺乏自信。这种不同的心理特征促进了语言性别差异的产生。

此外,男女性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能力差异,即性别同一性的差异。性别同一性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就人类而言,性别的形成主要是一个社会过程,性别同一性在某种意义上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根据统计分析,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并且女性从小就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包括人际友好、学习习惯、规则意识、生活适应能力等)。(张博、王乃正1997)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中有关性别角色的约束,言语中的违规情况比较少,以及她们的言语更符合标准的规范等现象。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生理和心理等更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反过来会使我们作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于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提高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此外,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对于语言政策的指定、外语教学的研究、文学作品的分析、广告文本的研究等,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佳芳.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性别差异探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2]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蓉晖.语言与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浅析雅俗共赏的昆曲《双下山》 下一篇:对隐性广告在中国的传播史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