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

时间:2022-09-05 01:07:15

浅谈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可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少。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年降雨量较大,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之多头治水的负面影响,水资源调配与供水脱节,客观上加重了城市缺水程度。因此,为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实现水务企业盈利,水务及其管理的一体化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务; 水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040-02

1.引言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指水务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一体化,一般包括资源一体化和体制一体化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会同我省政府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该规划把我省的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以水为核心,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该规划提出了包括骨干水源工程、灌区配套和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在内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建成后,原水供应可以得到基本保证,但水资源是个系统工程,后续的净水处理、污水排放和处理、中水回用等都可能影响原水水质水量,从而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进而影响城市发展。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理顺现有“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有必要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实现我省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涉水事务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同时对水质水量负责。

我国最早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于1993年7月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收到了明显成效。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城市水业改革。省会以上城市先后有上海市、武汉市等成立了水务局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的水务体制改革己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理顺了水管理体制,提高了水务行政部门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实践证明,统一管理各种涉水事务,是保证水生态系统健康循环,满足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以水务及水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

2011年2月,铜仁市在省内成立首家地区级水务局,也是省内首家水务局,标志着我省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要全面实现水务一体化还任重道远。

2.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我省虽然年降雨量较大,但由于时空分配不均,加之多头治水的影响,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导致全省多数地区供水水量不足以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供水保证率不够。同时,社会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供水企业节水管理手段较少,用户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行业和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偏低。

(2)水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部分重度污染企业入驻我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地质原因,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影响,同时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也对水资源环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却有限。因此,以工业污染为主的水体污染已开始影响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及社会发展。

2.2 水价体系不合理

根据我省2013年最新颁布的《贵州省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黔价格【2013】146号)文,办法对城镇供水价格的组成作了明确规定,即“城镇供水价格由供水定价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由于多数供水企业都归属县级行政部门管理,导致水价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生活饮用水的商品属性又长期被忽视。同时,过低水价也使居民没有节水意识,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经营,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并且,该办法没有清晰明确原水费用。究其原因,源于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供水价格体系。

2.3 缺乏水务投融资机制及平台

水务产业属于自然垄断性比较强的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同时还具有社会公益性,因此长期以来供水都是城建部门下属的供水企业作为唯一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经营,扩大再生产投资几乎全部由国家相关渠道资金投入。同时部分原水却是来自国家水利部门投资修建的水库水,加上水利部门的整治城市河道投入,该部分资金量非常大。但由于贵州省原水费及灌溉费收取没有严格执行,水库只体现了其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所有水务产业的投资全部来自国家资金,其根本原因是贵州省没有建立健全统一的投融资机制及平台,对水务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战略性规划,导致水务企业没有自造血功能。

2.4 多头治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弊端

多头治水一直都是大多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格局,涉水事务管理部门涉及水利、城建和环保等部门,没有一个真正的行政部门来统一管理水资源,导致“原水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治污、治污不管回用”等。部门职责范围交叉、同时又责任不清、政企不分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水务管理的难度;二是供需矛盾不能有效解决;三是无法有效控制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四是无法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五是无法合理制定水价。

3.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对策

针对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国家早在1998年就提出将水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防治水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管理体制。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工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发展也提上省政府议事日程,城市与农村,河水与水库水、水量与水质等分割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导致各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已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变“多龙管水”为“单龙管水”,打破城乡、城区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针对我省水务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参考其他地区和省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所有涉水事务建议统一归口各级水利部门管理,从而有效缓解城乡用水的供需矛盾;明确水行政执法部门及职责关系;水利部门还可以整合现有水务资产,拓宽水务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开展水污染整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水商品意识和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监督。

(2)形成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上述黔价格【2013】146号文及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水价相关政策,建议推动供水价格市场化改革。同时考虑省内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议对不同供水类型及其重要性采取不同水价收取政策,酌情增收原水费、水资源费等。

(3)建立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实现水务企业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水务体制一体化后,考虑到国家现行的政策变化,对供水企业投入逐渐减少,可以整合省内各地、州、县的水务资产,成立水务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水务公司在市场化作用下合理制定水价,合理调配全省的水资源,同时根据各地、州、县的实际用水需求,积极投资加大供水规模,对经济效益较好的水务项目,可以考虑把项目推向市场,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同时水务公司还可以开发水务产业链上的其他经营项目,实现水务企业的自造血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务一体化已势在必行,建立健全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困扰我省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水环境,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水务公司在水务一体化管理下可以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引进外部资金,在合理制定水价的基础上,实现水务企业的盈利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红鑫.常州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对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8.

[2] 谢京.城市水务大系统分析与管理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 刘继平.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 吴升.我国水务一体化体制的研究-杭州案例[D].渐江大学,2007.

[5] 王芳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6] 吴小怡.深圳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8.

[7] Eduardo Araral,王亚华.Water Demand Management: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 in Southeast Asia[J];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and Tsinghua University,2013年

[8] 刘凤珍.论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J].经营管理,2010(02):127.

[9] 刘晓鹏.浅谈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新趋势-水务一体化[J].广东水利水电,2010(11):98-100.

[10] 官森.浅谈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分析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6):369.

[11] 杨英茹.强化水务一体化统一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4):63-64.

[12] 胡胜华.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剖析与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增刊:50-51.

上一篇:浅谈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下一篇: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