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2-09-05 10:31:44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学会读书之比较与辨微”。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作品,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阅读作品要用你的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作品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的作品中辨析出不同之点, 哪怕是微小的区别。这样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中,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本单元的四篇阅读文本都是戏剧,有些作品的类型一样,却有着思想层次的差别;有些作品创作的风格迥异,表现的却是同一主题;有的作品主题重大,场面恢弘,有的以小见大,精致灵秀。阅读时要善于比较和辨微,可从戏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明白戏剧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应沉浸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后,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了解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赏析,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能结合剧本写作的有关知识,根据生活中的事件写短小的剧本。

二、 知识点梳理

(一) 《威尼斯商人》

1. 生字词

恻隐 豁免 癖性 腌 万恶不赦 不辱使命 遍稽群籍

怜悯 诉讼 钧裁 庖代 折衷是非 中流砥柱 凛然生畏

2.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根据已有剧本改编,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

3. 背景资料

(1) 《威尼斯商人》包含两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大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遵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携款私奔的故事。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了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惟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2) 戏剧的基本常识

①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②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③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④ 戏剧分类: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沪剧、豫剧、吕剧、川剧、汉剧、楚剧、晋剧、黄梅戏等;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4. 文章内容及主旨

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5. 重难点解析

(1) 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的?

明确――这场戏的矛盾冲突围绕着“一磅肉”进行的。夏洛夫执意照约处罚,割取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安东尼奥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默忍迎受”;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竟使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惩罚。

(2) 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予他多少理解。所以对于夏洛克,我们既鄙夷他的贪婪狠毒,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6. 主要写作特点

(1) 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戏剧情节波澜起伏。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夏洛克非要照约执行割肉的处罚,安东尼奥束手无策,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竟使夏洛克陷入绝境,自食其果。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

(3) 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语言。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二) 《江村小景》

1. 生字词

针黹 剿匪 缴械 畜生 蚌埠 倔强

2. 作者简介

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代表作有《获虎之夜》《乱钟》《文成公主》等。

3. 背景资料

(1) 《江村小景》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造成了革命局势的混乱。据说《江村小景》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写成的。

(2) 题目解说

“江村”是指龙潭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小景”是指剧本中的一幕中的一个小段落。独幕剧是不分幕的小型戏剧,一般情节比较简单紧凑,矛盾的主线比较清楚,冲突比较激烈。

4. 文章内容及主旨

这幕独幕剧通过一个家庭中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抨击了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5. 重难点解析

(1) 你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的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长子和次子虽在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混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时代扭曲了灵魂。通过两者的互补,表现连年内战对人的扭曲,从而深层次揭露内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两个人物不是对比关系,只是一种互补关系。

(2) 舞台说明“外边枪响如鞭炮,但闻“北兵大队过江了”“开战了”“快逃呀”之声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三个作用:一是向观众展示了阔大的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由一家的遭遇担忧千万家的命运;二是推动了剧情的继续发展,两个儿子已死,母亲和妹妹都没有了依靠,她们该如何生活下去呢?第三,突出全剧的主题,明示人们罪恶的军阀,万恶的社会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情节中有许多巧合,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合理吗?

明确――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由于舞台的限制等原因,要追求结构的紧凑和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的发展。所以些巧合都是可以成立的。

6. 主要写作特点

(1) 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三方面表现:一是弟兄之间的枪杀的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作者通过这一家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整个中国的现状,意义深刻,深远。

(2) 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主线清楚,冲突激烈。故事集中在半天时间内,对白交代情节,兄弟冲突为主线,成功运用巧合,误会等戏剧艺术技巧。

(3) 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作为一部独幕剧,情节应该相对简单,不太复杂。本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整部戏都围绕兄弟矛盾这个主线展开。

(三) 《市长》

1. 生字词

驽钝 闭门羹 深居简出 恕不接待 礼贤下士 痛心疾首

赐教 筹划 一窍不通 亲顾茅庐 秉烛夜谈 才疏学浅

2. 作者简介

沙叶新(1936― ),当代剧作家,回族,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发表的剧本有《一分钱》《焦裕禄》《假如我是真的》《论烟之有用》《市长》等十多个剧本。其中《市长》》获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奖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3. 背景资料

《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同志在率领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染黑了,还是我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入场戏,写了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地展示了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

4. 文章内容及主旨

这场戏通过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优良作风和顽强坚毅、风趣乐观的性格。

5. 重难点解析

(1) “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齐仰之与两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和解决,都与“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有关。

(2) 为什么把共产党人的革命比作“化学”?这样比喻对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革命政治说成“化学”,非常切合齐仰之这个化学家的身份,能够引起齐仰之的谈话兴趣和极大注意,巧妙地使齐仰之由“只有三分钟之限”到“尽情尽意言之”,再到“秉烛夜谈”“三天三夜”,这个妙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3) 这场戏的结尾有何特色?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尾安排颇具匠心:开场,齐仰之只让谈“三分钟”,此时要再谈“三天三夜”。突然停电时,“要马上赶到发电厂去,连三秒钟也不能耽搁”。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既降下了这场戏的帷幕,又为下场戏作了简单的铺垫。

6. 主要写作特点

(1) 剧情完整,结构清晰,矛盾冲突有始有终。

夜访被拒是情节的开端;写从进门限时到破例延时是情节的发展;写委以重任,秉烛夜谈是情节的高潮与结局。“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贯穿本场戏剧冲突的始终,反映了矛盾冲突产生、发展、转化、解决的过程。

(2)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特点。

的的语言机敏、风趣、意味深长,普通话中夹有方言、文言,既不失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又给人以诚恳、亲切之感,显示了豪爽、直率、幽默、睿智的性格特征。

齐仰之的语言夹有文言和化学术语,不失学者的身份和教养。从齐仰之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固执、急躁、清高、朴直的性格特征。

(四) 《一厘米》

1. 生字词

狡黠 腼腆 执拗 恬淡 气喘吁吁 侃侃而谈 锲而不舍

挑剔 皲裂 内疚 矜持 战战兢兢 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

2.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 ), 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她的作品有以下特点:正常而不烦琐;优美而不浮躁;深刻而不偏激。

3.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张师傅送票。

第二部分(2―6),母子俩去万佛寺公园,被误解为逃票,扫兴而回。

第三部分 (7―12),陶影投书报社。

第四部分(13),矛盾解决。

4. 文章内容及主旨

剧本通过对陶影这个人物的刻画,赞美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着追求。

5. 重难点解析

(1) 陶影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的?

明确――陶影虽然有缺点,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才显得更加真实;另一方面,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反衬她的伟大,才使她作为母亲的形象更感人。所以,她应该是一位善良、宽容、正直、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母亲。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精神上是个大写的人。

红衣青年也是一个有真实感的人物。他的优点是: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自己检票职责;他的缺点是: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2)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两种理解,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A. 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是对下一代的精神塑造。

B. 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对人的尊严的赞颂。

明确――赞同A。因为陶影在《妈妈无小事》中说:“当人们在无边的琐碎中,朦胧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被忽略之时,我希望有小也妈妈那样的女人,站在土地上,温暖严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论父母怎样卑微,依旧含辛茹苦地培育着人类的良知和勇敢。”

赞同B。无论是从情节的发展看,还是从人物的性格看,都表现了陶影对尊严的追求。

6. 主要写作特点

(1) 以小见大

通过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这样一件小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

(2) 情节曲折

先写陶影和儿子买票之间的的一个波折,然后陶影和红衣青年发生矛盾。因量身高的老奶奶好心帮倒忙,使母子矛盾更加突出。陶影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又多了一重矛盾。最后对公园提的处理方案,陶影却要求 “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样的情节安排,使主题在情节中得到凸现。

(3) 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 阅读演练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11}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12}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13}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推理能力。“弱种子”表面说的是种子,其实说的是有某种缺陷的生命;“发芽”,指的是成长和发展,显而易见,这个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深层含义是:有缺陷的人需要发展,也能够发展,不要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

2.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1)_______议种瘪种 (2)_______给儿新生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小说的开端由①②段组成,写的是有个农民在田里种地,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发现他种地时要先挑选种子;高潮则是第⑨{10}两段,写农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城里人的请求,把瘪种子也种到地里。按照发展部分“议种瘪种”的思路和格式,开端和高潮可顺理成章地分别概括为“挑种种地”和“种下瘪种”。

3.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中的“一一”、“只”能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感情和重要词语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把这些词语蕴含的深意揭示出来: “一一”和“只”两个词语,前者表现农民对瘪种子的冷落态度――坚决抛弃,决不留情;后者则表现农民对饱满种子的喜爱,用反衬手法进一步突出其对瘪种子的漠视和冷落。

4. 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农民不要城里人的钱,而按照城里人的要求把瘪种子种到地里,足见其宽厚友善;农民在种下瘪种的同时,深受启发,改变了对残疾儿子的态度,准备给儿子治疗,让儿子拥有自己的生活,说明他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上一篇: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好语文等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