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

时间:2022-09-05 09:42:41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的迅猛,企业形式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重视并摸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影响管理效果的相关因素,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加以选择,从概念层面宏观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可极大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选择因素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摸索出的可对其他人提供借鉴意义的行之有效的一套管理规范的通用模型。综合整理出的管理模式,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框架,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环境,在实践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定义有很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涵理解的不同,及其划分标准的衡量下,形成了多种定义观点和划分类型。第一种观点,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因素划分,大致分为哈佛模式、盖斯特模式及斯托瑞三种模式。哈佛模式强调持股人利益和环境因素,盖斯特模式注重管理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结果,斯托瑞模式则包括战略管理、信念与假设等方面。第二种观点,认为还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管理标准上得分的高低,从管理成本方面或是员工的承诺方面的着重点上区分。另外,第三种观点是根据效率的高低来划分,分为最佳和非最佳类型两种模型。人力资源定义的理解及其划分标准归结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不管是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是人力资源制度中关于员工的招聘方案、激励制度或者其他方面,都是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的,也是顺应管理行为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等。

2.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管理模式是需要随着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所占的权重不同,需要根据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等作出决策。

2.1企业战略的制定

企业的战略决策以企业的宏观发展为目标,涉及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资源配置及行为方案,是企业未来行为的指导方针。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以战略为导向,整合和调整各方面的资源,确保管理规划与组织经营的战略性需求相匹配。一方面,企业的战略目标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可靠前提,是战略制定和实行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2.2企业规模的控制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还没有成形,适合简单的或者非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或者管理理念。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资本运作的扩大化,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化,则需要系统化的制度规范和比较成熟的管理理念。规模较大的企业比较重视管理模式的实践结果,依赖于模式的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品牌及其他方面的提高。

2.3企业文化

文化作为独特的非正式制度,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和能动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适用管理模式应与当地或者本民族的风俗、原则相结合,需要慎重对待。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重视道德伦理,以中庸之道为基本的处事原则和方式,而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理性和法治为准绳,强调科学化、制度化而非人治,重视效率而非过程。

2.4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有其生命周期,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僵化、革新或废除,期间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而所支撑的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结构也大不相近。正如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一般在初创期的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还不是很全面,内部的结构也不是很完善,但是人才却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政策的制定非常适合引进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和其他的相关工作,具有非常宽松的条件。至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虽然杂多,但是非常具有领域性,影响的专业性较强,适合具体企业具体分析。例如,针对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在合适的时期知道和适当的招聘策略。当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企业可挑选的范围较大,可选用标准较高的招聘形式和招聘内容,可减少招聘所耗费的资源,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当人才市场出现空档期时,适当的降低招聘标准,对后期的培训方面需加入较多成本。

总之,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定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统一性,然而却掩盖不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事实,并且也在实践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系统现有的框架上,融合其企业环境的变化并加以创新,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机制而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飞,王曦,徐巍.浅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员素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264-264.

[2]张雅玲.浅谈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外资,2013(5):207-207.

[3]孙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升现代建筑企业竞争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3(3):22-24.

上一篇:浅谈小城镇地下水污染及防治 下一篇:试谈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