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改革 需新型数学教师

时间:2022-09-05 08:30:30

面对新课程改革 需新型数学教师

【摘要】 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实现角色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有意识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知识结构优化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数学教师应怎样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落实到教学中,而避免出现拿着新课本,走老路子的现象,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方面:

1 教师的角色转变

1.1 教师不要当“演员”,要做“导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总是习惯和热衷于自己当演员,让学生当观众,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即使学生动手,也是对教师灌输的公式、定理的强化训练和模仿式练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应付,无法展开思维。教师讲课形象生动,甚至表演得惟妙惟肖,但却犯了教书育人之大忌――角色错位,越俎代庖。新课程中“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列举……的实例等形式的内容贯穿整个教材,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必须当“导演”,利用教材这个脚本,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当“演员”,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通过问题创设、探究、交流等环节的学习活动,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增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技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演”,可以使学生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数学活动,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神传给学生,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发展。

1.2 教师不要当“园艺师”,要做“雕塑家”。“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首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要发展学生个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培养教育学生就如同“园艺师”手持剪刀,从早到晚不停地修剪,把原本千姿百态的幼苗都修剪成统一的样式;像大工业生产流水线一样把一个个学生锻造成“标准件”、“通用件”。在21世纪的今天,高度信息化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及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已成为教师新的基本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让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素质的提升,必须由“园艺师”转向“雕塑家”,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2 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

2.1 从“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能仅仅把教师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同时以往的接受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通常是“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在数学新课程中,要求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多向互动的关系,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交往。有“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理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像一条流动的长河,常用常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而且,新课程与过去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教师立场和职责的转变。

2.2 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新教材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的开放性,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目前数学教师所具有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显然难以适应,必须向“复合型”转变。有研究者提出,复合型教师要把握4个层面的知识:1)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知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成为通才、全能教师。只有这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才能得心应手。2)敏感的尖端信息。教师要随时掌握边缘科学、新兴科学的有关知识,从人类基因组图到克隆技术,从信息网络到纳米技术,等等,以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挑战精神。3)学科历史背景和产生过程的知识。教师掌握这类知识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4)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才能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教师是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实现角色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有意识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而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角色转化。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不再充当教材大纲的“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要把教材看做“面粉”而不是现成的“面包”,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收稿日期:2008-01-25

上一篇:脚踏实地求创新 下一篇:巧设课堂练习 培养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