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

时间:2022-09-05 06:54:10

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

摘要:市场经济是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社会变革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方面必须通过市场经济这个载体来实现,另一方面必须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市场经济并使其向符合自身目标的方向发生变革。0世纪下半叶以来频繁发生的伦理与制度变革,促使传统市场经济日益向生态市场经济蜕变,生态市场经济则强烈地改变现有世界,这种相互促进的变革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无论是国内外环境还是国际义务等,都要求我国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生态市场经济;人文关怀;生态关怀

基金项目:[F]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人均美元DP快速倍增条件下的金融问题研究”(JYji011105);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课题“人均美元DP快速倍增过程及其实现后的浙江商贸环境研究”(11JDSM10YB)

作者简介:[F]杨文进,男,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柳杨青,女,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F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006收稿日期:[F]013018

市场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但随着0世纪下半叶人文关怀、生态关怀、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等运动的兴起,市场经济也在发生明显的蜕变,即向生态市场经济转换。我国虽然进入市场经济不久,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恶化的要求下,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这种转换。

一、生态市场经济的涵义

“生态”一词的本义,系指自然界食物链中的能量转换关系,反映物种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其含义已转化为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共生,核心就是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两种关系在实际当中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映衬。在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的社会,必然生存困难,为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往往会发生激烈的人际争斗,人类历史上每次大的战争或内部争斗无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结果;在一个对同类都不友善的社会,必然难以对“异类”的“自然”友善,所以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生态文明”据刘思华考证,我国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是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提出。对此概念的内涵,国内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哲学界更多的将其理解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统一(余昌谋,010),但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领域,则主要将其局限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这个方面(刘思华,003)。本文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根据文明具有“伦理、制度安排与能力”三者内容的统一进行的。反映的则是人类在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的伦理指导下,通过体现这种思想的制度安排,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JP]根据社会科学“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将“生态市场经济”理解为“在生态文明指导下,通过市场方式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种经济制度”。这种目标,既包含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类满足自身三种需要(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ZW(][BF]刘思华曾提出人类需要由四方面构成,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与社会需要。笔者也曾在多部著作中持四种需要的观点,但将社会需要作为精神需要也是可以的。之间的和谐统一。

正因为“生态”包括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内容,所以使用“生态市场经济”而不是当下更为流行的“绿色”市场经济来反映这一经济模式的内容。因为相对于“生态”涵义来说,“绿色”是一个更为狭义的范畴,其范围更窄,仅仅指再生产过程不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结果对人的健康有利的行为,不包括“生态”具有的人文关怀内涵;在程度上也更浅,仅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缺乏“生态”中所包含的事物间的和谐统一等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杨文进,等:论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

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生态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文明,即生态文明(其中包含了社会文明)的体现,也就是说它以生态伦理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追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赢为目标,是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有机统一,这种文明在生态市场经济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公平”与“仁爱”。其次,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确定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地位、义务和组织方式等,以保证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其三,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行为规范,决定交易过程的行为规则,如要求所有行为主体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尊重劳工、关爱社会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交易过程诚实守信、按规则办事等。其四,生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也以价值为标准、以价格为工具、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取向、以优胜劣汰为作用机制等作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与一般市场经济不一样的是,它有自己更为特殊的、能够反映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价值衡量标准,有承载特殊伦理道德的行为主体,有反映这些内容的特殊的制度安排,有实现这些目标的特殊的市场机制等,从而能够保证资源配置过程及其结果符合自己的伦理价值。最后,生态市场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作用手段。如同任何人类文明与制度安排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一样,生态市场经济自然也有自己的作用目标,也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满足人类三种需要,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生态需要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福利的最大福利目标。当前人类需要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物质需要满足过度(人类物质生产的绝大部分已不是为了满足生理性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性需要,如社会地位、个好等显示社会生产关系差别的需要),生态需要的满足则严重不足,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转换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纠正几种需要之间的严重失衡,以实现人类的更大福利。生态市场经济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其特定的市场价值或价格标准和市场机制。

生态市场经济应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种追求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反映人类从原来追求征服自然,奴役万物,同时在内部追求差异的不断扩大甚至你死我活的争斗过程中,逐渐转向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相统一,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蜕变。也就是说,虽然生态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仍然是市场机制,但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文明、新的制度、新的行为规范等,从而是一种发生了脱胎换骨蜕变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新的市场经济中,人们在为实现自身利益努力的同时,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愿意为了生态和社会利益而牺牲部分个人利益,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蜕变是[3]当代世界变革最显著标志

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态市场经济既不是离现实遥远的理论蓝图,更不是海市蜃楼,它早已存在并不断深化,影响你我而且改变世界。可以说,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变革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0世纪中叶以来,在体现生态文明精神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等伦理的影响下,劳工保护、种族和性别平等、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动物权益、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与消费、低碳经济等运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尤其是1980年代兴起并快速席卷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运动和进入新千年以来的低碳经济行动更是影响深远。这些运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需要实践的载体,按经济学的说法,就是需要具体的资源配置来落实。在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经济,这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至今尚无其他资源配置方式能替代它。由此,这些体现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内容的各种运动,只能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无论哪种反映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行动,都必须以市场经济作为自己实践的手段,而要通过市场经济来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它们就必须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制度安排等方式)施加于市场经济中,使其资源配置向着符合自己目标的方向前进,市场经济也就在此过程中发生蜕变并逐渐转化为生态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向着生态市场经济蜕变的表现,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是非常明显的。其一,在主体行为中,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社会责任,如保护生态环境、雇员平等的权力与机会、保护劳工和残障人员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社区建设、人力资源培养、产品的再生产符合伦理要求等,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是否具有这样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对生产者来说,已成为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人们对商品的选择及其支付的价格水平,也是根据生产者是否承担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的社会责任来决定的。承担环境、消费者、人力资源、员工安全、产品安全、慈善捐赠和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其二,在制度安排上,不仅确定了对人的“仁爱”,如制定了严格的劳动者保护、强制雇佣伤残人员的规定及其奖罚制度、禁止各种形式的种族和性别歧视,产品对消费者必须安全等,而且将这种“仁爱”扩展到动物与自然,如规定各种饲养动物的养护密度,饲养甚至宰杀过程都必须符合“人道”标准;对涉及环境保护、人身安全、社会公共道德等方面再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规定,并且绝大部分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体现,如主体与产品的准入制度及其标准必须符合共同的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规范在市场需求与价格方面也得到市场确认,那些符合价值规范生产的(同质量)产品不仅更受消费者偏爱,并且人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对那些价格低廉但不符合社会伦理与生态文明要求的产品,如恶劣条件下饲养的动物产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产的产品、以童工为主体生产的产品等则受到普遍的抵制。同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尤其是大企业均被要求承担起利他性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这种关爱弱者、呵护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充满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理念上的那种企业只是追求利润的机器,消费者则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也就是每个行为主体都是完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者,市场则完全是一个冷冰冰甚至你死我活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竞技场,结果不仅导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对抗,而且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的市场经济是截然不同的显然,无论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还不是完美的,最近发生的欧洲的“马肉”事件,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冲突,但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流伦理与制度的转变。任何社会,无论制度的设计多么完美,都会存在一些社会弊端,这些弊端既反映了社会制度的缺陷,但同时也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批判已有社会制度的弊端是容易的,但要建设一种理想的、比现有制度更美好的新制度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近百年来的社会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BFQ][ZW)]。它说明市场经济已经发生质的蜕变,由造成社会对立与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市场经济,转换为促进社会和谐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市场经济,由此人们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甚至世界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使“地球飞船”能够航行得更远。

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环境作用性质发生的这种转变说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其本身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中性的,具体的作用结果取决于社会施加其上的伦理标准和制度安排。传统市场经济之所以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是传统伦理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如传统伦理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供人类驱使的,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是没有(市场)价值的,市场规则是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表现,金钱是万能的等等,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资源的耗竭、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生态灾难。但也正是这些灾难,促使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由此才会发生0世纪中叶以来的包括伦理、制度等方面的社会变革,促使传统的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变。当人类社会将反映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伦理与制度施加于市场经济之上时,它自然会向着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的方向前进。正因为这样,我们特别强调社会伦理价值及反映其要求的制度安排的作用。

任何重大的变革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化也是这样。前面讲到,人和人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二战后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数量与耕地或食物供给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财富的分配和人文关怀逐渐被社会重视,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被重视而上升为国家法律,使用童工、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现象逐渐得到纠正。这种倾向还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由此引发了第三世界国家争独立、争、争发展、争人权的运动。当“爱人”成为社会的主流伦理意识后,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相关联系作用下,必然会逐渐拓展到“爱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虽然在1960年代解决了人口数量与耕地的矛盾,但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却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导致资源供给的短缺,由此促使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环境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生物学家卡森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才会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关注并唤起了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环保运动,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报告,不仅指出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同时也指出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关系;“地球宇宙飞船”之说的产生,则不仅促使人们重新看待各国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考虑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南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引申出0世纪80年代在少数发达国家产生并很快得到世界普遍响应的可持续发展运动;新千年之交,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更是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减少碳排放以保护地球环境正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正是在这些思潮和运动的推动下,生态关怀成为一种共同的伦理和行为选择。由于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每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都依赖于全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完好,因此对环境的关注,必然会促使发达国家人民对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北对话、发展援助等也日益加强,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对发展与全球环境的“共同参与”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联系。

伦理价值及其行为规范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制度的变革。在任何时代,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经济活动都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部分,伦理和制度的转变必然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现代人类在经济活动方面最有效的载体是市场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必然要体现这种变化,即由传统的“野蛮与黑色”的市场经济向现代的“文明与绿色”的市场经济转换。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转换是当代世界变革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不管接受与否,生态市场经济在一些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已经是个客观事实并正在继续深化,在另一些国家则正在快速成长,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决定的、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潮流。

三、生态市场经济正在改变世界

伦理价值与行为规范的变革改变着市场经济,进而改变着世界。当今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来实施的,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必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伦理决定市场经济的方向,市场经济则通过经济利益而将其凝固为社会大众的行为准则。任何一种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主导性伦理,首先都是由少数人提出并由统治阶级加以推行的,社会大众对新伦理的接受往往是通过经济活动的利益选择实现的,即做出符合新伦理规范的选择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反之,则会受到处罚。市场的利益选择迫使大众改变伦理和行为规范,因此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市场经济蜕变为生态市场经济对世界的改变,是通过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变革实现的。与规范性伦理不同,制度具有强制性,正是这种强制,才可能将最初由少数人主导的伦理最终转化为整个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生态市场经济通过有形与无形制度形成的体现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来保证资源配置符合自己的要求。生态市场经济制度确定的市场准入,明确要求所有的行为主体都必须具有公认的符合社会伦理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如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售卖假货、承认雇员与顾客所享有的社会伦理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不进行种族与性别的歧视、企业达到一定规模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尊重动物的基本权利、不给违伦理道德的活动提供便利(如金融机构不得向损害环境的企业活动提供资金等方面的便利等),加之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必然会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否则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这说明,在生态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将更加关注自身行为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这将改变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那种冷冰冰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如果说伦理制度还具有不可选择的较大强制性,因而还难以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的话,那么生态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及其作用机制则具有吸引人们自觉改变行为规范的强大动力。正如亚当·斯密揭示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生产关系有不同的价值标准那样,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态市场经济必然会有区别于传统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及其作用手段。这种价格体系及其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反映生态文明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具体表现就是公共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如各国的碳排放总量是受限的,超额排放须支付代价,污染物的排放是要付费的,符合环境保护和伦理要求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更高且更受市场欢迎,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标准和伦理的行为不仅受到市场禁入的制裁,而且受到经济上的重罚[ZW(][BF]根据各种标准制定的市场禁入与经济处罚,都属于价格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供人们选择。只不过在这里,它属于(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卖方垄断。在生态市场经济中,这种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所形成的卖方垄断比传统的市场经济更为普遍和严格,这是调整人们行为使其更加符合生态市场经济伦理所必需的。[BFQ][ZW)];不同环保和伦理标准生产的产品价格与市场接受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正是这种价格体系的利益引导,才保证了由伦理规范和制度引导的资源配置符合生态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行为选择与利益的一致性能够良好地相结合时,与此相一致的伦理才能在社会上确立主导地位。

与经济利益选择相一致的新的伦理一旦确立主导的地位,那么对与其相悖的行为就具有排斥性,其影响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而使其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种变化早已发生并正在深化。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对环境保护、基本人权、劳动保护、动物权利、企业责任、社会保障、市场选择、贫富差距等方面的态度可以说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已上升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议题。在基本伦理变化的背景下,财富回归社会已成为越来越多富豪的选择,裸捐现象越来越普遍。生态市场经济不仅改变着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生态,而且改变着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和南北关系,全球生态问题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取代原来的政治军事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四、积极推进我国的生态市场经济建

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虽然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但作为一种代表人类进步并体现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新型经济模式,必然会向全球拓展。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从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看,加快向生态市场经济转变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迫使我们必须在尚不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向生态市场经济过渡。这意味着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较自然地逐渐过渡到生态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这种转换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跳跃性。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中国如果要融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并获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须遵从已经形成的市场准入和规范,否则就会被排斥在外,闭关自守更是得不偿失。二是我国内部环境压迫的结果,来自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政府分别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旨在缓和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政策,这充分反映了进行发展方式变革的紧迫性。与此同时,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也在日益加强,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建立“和谐社会”被政府列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三是我国的社会责任要求所致。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生态安全等负有重大的国际义务,同时正在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正因为这样,我国政府早在199年就向世界庄重宣布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工业化任务十分繁重的新旧千年相交之际,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

在不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推行更高级的生态市场经济建设,意味着我国同时要进行两种制度的建设,这一方面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又使我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度建设的跳跃。虽然生态市场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高级的一种形态,但本质上仍然是市场经济,因此两者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地方,诚信、契约精神、遵守交易规则、守法、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等都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行为要求,所以进行生态市场经济建设并不妨碍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这本身也是生态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加强生态市场经济建设,最主要的是伦理与行为规范建设。即应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加强以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为核心的伦理建设。基本伦理建设的缺失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对权力和金钱的过度崇拜使整个社会失去了方向,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加强以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为核心的伦理建设,是我国建设生态市场经济最核心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以此为基础,结合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加强主体的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建设生态市场经济极其艰巨的任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中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主体行为规范缺失的问题。缺乏诚信和契约精神,交易过程不遵章守法,缺乏社会责任等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在这方面,应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违反生态市场经济行为准则的处罚力度。在一个缺乏共同行为规范和守法传统的社会,要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建立起有效的法制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体制,除了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外,加强对违规与违法的惩罚力度是最有效的手段,让违法成本不仅大于收益,甚至要高到无限大,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甚至进入牢狱。要使行为规范和制度得到遵守,就必须有充分反映生态文明要求并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价值标准及其市场机制,这种价值标准一方面通过能够反映生态文明伦理的制度安排及其行为主体的市场活动建立,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甚至干预来建立,如通过对符合伦理要求的产品进行财政补贴,对不符合伦理要求的产品征收重税等。通过对价格标准及其交易行为的干预,能够有效地将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努力目标引导到符合生态市场经济要求的轨道上来,从而有效推进生态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生态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内容的详细分析,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Z)][BFQ]

上一篇:制造企业低碳化运营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下一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增长极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