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刍议

时间:2022-09-04 10:31:13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刍议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在推进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大大突显出来。文章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目前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

祁述裕等编著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是比较权威的著作,该书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比较概念,从国家角度谈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该书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等5大要素为基本内容,并将5大要素具体分解为17个竞争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赵彦云(2006)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基于文化产业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内在发展能力,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活动的竞争力。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第一,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在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第二,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强;第三,居民收入水平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第四,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文化产业占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五,市场开放、法制健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环境优良。花建(2005)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7大内容: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关联、产业资源、产业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李宜春(2007)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F(世界经济论坛)和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业对于该国或区域文化资源享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品及其服务为国民经济体系贡献价值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总和。

(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它直接体现一国或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指文化产业赢得长期竞争优势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战略管理范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所应具备的某些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它包括了4大核心能力:第一,整体创新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市场拓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的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第三,成本控制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在文化管理上,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尚未理清。文化主管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既难以形成合力,又使经营单位在工作中无所适从。文化行政管理结构的不合理是引发文化行业管理中许多问题和矛盾的最大根源。在文化的管理手段上,表现为存在“重行政手段管理,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的现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各类文化产业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时,缺乏科学高效的手段。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很少。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很难开展文化活动,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并且,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造成文化产业供求不平衡。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三)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

在目前特定发展阶段,很多文化产业企业仍然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文化产业缺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从国外经验看,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产品差异性较小,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不足,在内容上、运营模式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单位是国家高度控制的领域,目前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必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形成了行业管制严,进入退出存在较大壁垒的局面。

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一)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产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在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上,第一类是鼓励竞争、限制垄断的促进有效竞争政策,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主要有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第二类是充分利用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目的是限制过度竞争,主要有直接规制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其次,在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上,力求做到纠正文化产业发展偏差,促进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支持对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缩小文化资源分配的差距,促进社会文化公平。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上,从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两方面分别制定相关政策,以实现文化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目标,给予文化产业发展恰当的定位;促进文化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形成文化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二)转变观念,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应该继续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树立更加开放的大文化发展观。树立新型的文化产业观,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新的富于时代性的准确定位:一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从“依赖政府、行政推动”转变到“企业自主、市场运作”上来;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视野从“生产经营、固守本业”转变到“资本经营、多元发展”上来;三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从“以文补文、以文养文”转变到“壮大产业,繁荣事业”的高度上来;四是把发展文化业的主体范围从“脚下之产、国有之业”转变到“天下之产、国民之业”上来;五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从“画地为牢、小富即安”转变到“合作双赢、永不知足”上来。

(三)健全文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是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上寻找措施和制度保证,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式下党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二是要深化文化产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才社会化管理机制。三是要加快演出、展览等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推进集约化、系统化的营销服务,扩大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份额。四是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在运行机制方面,一是要建立现代市场机制。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来策划、造势、包装和运营,按照市场的要求对文化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重组,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化产业扩大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流通、营销、分配、消费机制,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当在其职责权限之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基本规则,提供各种信息,创造良好的交易平台,而不在于直接插手企业的具体运作。三是要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增强了微观活力,激发了文化主体的积极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增强,文化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四是要建立创新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才能占有新资源,打造新品种,做成新品牌,形成新影响。五是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的文化投入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首先,注重调整行业结构,建立文化产业综合开发体制,纵横拓展规模效益。在事业与产业、产业内部各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实现联动发展,实行多种行业联合开发、交叉开发。其次,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组织结构升级。在财政税收和融资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兴建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中小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相关度和集中度,以形成优化组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再次,优化产品结构,创造品牌,培育精品,打造特色与个性,避免同质竞争,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扩大文化市场准入范围的情形下,保持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五)打造强势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化经营,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名品牌是一个企业或产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业的声誉、促进产品销售,而且名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无形价值。我们应立足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基础资源与独到创意结合、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结合,合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心整理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由市场解决开发资金、独到创意、最新科技手段应用,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

化娱乐品牌。

参考文献:

1、赵彦云等.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2、徐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11).

3、花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4、李宜春.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

5、卿立新.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求索,2007(3).

6、吴声怡,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福建论坛,2007(6).

7、史征,刘小丹.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08(17).

8、巩汝浩.浅析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原因[J].消费导刊,2008(5).

9、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

10、王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2).

(作者单位:中国戏剧出版社)

上一篇:托盘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