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核心

时间:2022-09-04 06:13:31

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核心

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美术教师在技法演示与指导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论表述与欣赏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目前的基础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包括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师素质的提升、硬件设施的配套等,还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能代表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美术教育也往往游离于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之外,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美术毕业生如何真正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中坚力量,甚至成长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这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更高挑战。

笔者认为,面对基础教育课改,高师美术教育应保持一种贴近、融合、引领的姿态。贴近,是保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了解课改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发展趋势;融合,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方案,把基础教育美术课改的理念和细节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引领,并非居高临下,而是通过美术教师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拉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性,包括形象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决定其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中心价值所在。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审美素养为中心。审美素养是一种具有宽泛内涵的综合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所需的专业知识包括美术基础理论、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美术表现技法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美术教师在技法演示与指导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论表述与欣赏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也反映出我国当下美术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即过于专注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其他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

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根据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模块设置,建议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强化书法教学,补充手工制作、现代媒体艺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所有类型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特色课程意识,发掘自身优势,关注具备鲜明地域特点的美术资源。

充实基础理论课程,树立审美教育全局观。美术专业需补充对课改最新进展和成果的介绍。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改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高校老师一方面要保持对时代和专业的敏感性,关注课改的实时进展,另一方面也应把最新的课改理念和成果介绍给师范生,让学生能跟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丰富审美经验,保持前沿的职业眼光。

此外,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育视野。开阔的眼光与心胸是美术教师创新力的必要前提。当前开放的信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美术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甚至通过慕课平台接触国内外相关课程,也是有待开拓的课题。

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在实践与应用中拓展审美素养。高师美术教育应增加书法课学分和学时。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素养之一。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不仅是教师重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更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除了常规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往往还会承担学校的环境布置和宣传等任务,一手好字能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形象。一般高师院校虽然也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以书法为美育特色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在这方面对师资要求颇高。因此笔者建议从大一开始将书法作为一个常设的系列课程,贯彻始终。

另外,还要注重美术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这是师范生吸收、鉴别和创造审美文化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空间。现实中,科研与写作往往是美术师范生的短板,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落实到各个学习阶段。

注重职业规划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审美素养。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到了实习甚至毕业阶段,才开始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但往往为时已晚,在基础教育审美素养方面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职业规划意识应当在入学之初就开始培养,高师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具有榜样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让他们的理想和业绩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让他们真实的成长经历为学生提供精神和职业规划的指引。

(作者单位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上一篇:几种经济作物在汉中园林绿化中的应 下一篇:北京长安街W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