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视角下中英求职者的话语分析

时间:2022-09-04 05:18:32

人际功能视角下中英求职者的话语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紧张,就业压力增大,深受追捧的职场招聘类节目应运而生。本研究以中外时下流行的两个招聘类节目为研究对象,借助Halliday 的功能语法关于人际功能以及情态的相关理论,以自建的两个节目的字幕语料库为数据来源,经过对两个节目中参与者话语的分析,发现两国求职者在同样需求与被需求的求职环境下,国外求职者较国内求职者更多地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尤其是对于责任和义务的重视,显得比较自信。在此基础上,作者就所发现问题向国内求职者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际功能 情态动词 自信 个人意愿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模态宣传语篇的社会符号学研究》(项目编号:TJWY11-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资助项目(C04-0502)

一、引言

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就业形势涌现,其中职场类招聘节目的出现更是为求职者就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求职者若想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求职成败。本文选取中美两个招聘类节目,并以求职者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以情态动词为线索,着重研究中英两种语言中个人意愿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责任和义务的重视程度,以期对广大求职者有所裨益。

二、理论框架

(一)人际功能理论与情态

话语的研究是为了揭开其所要实现的语言功能,本文对于节目参加者的话语研究也不例外。以Hallidl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因素之后提出语言同时具有三种元功能:“经验功能”或“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lay,1994)。鉴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两个节目中不同的语言使用者为维护其交流关系所实现的“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通过语气与情态来实现……情态说明听话者有否作出判断(胡壮麟,2007)。说话者的个人观点表示“语言使用者本人对事物认识的估量和不确定性”,它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功能语法称之为“情态”(Halliday,1994)。

作为话语的参与形式,情态通过情态动词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借助情态动词来研究不同情态实现的人际功能。

(二) 情态的分类标准

本文语料中,中英情态动词的个数和出现频率都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系统地进行量化研究,作者借助了Palmer对于情态动词的分类标准。

Palmer(1986)认为情态动词在语义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其核心意义是可能性和必定性。由此,他从类型学的角度把情态动词划分为认识情态动词、动力情态动词和道义情态动词,其中动力情态动词可以分为表意愿的和表能力的两类。

(三)数据采集

本研究选取了美国的《学徒》和中国的《非你莫属》两个招聘类节目为研究对象。为便于研究,作者选取了《学徒》第三季第十二集和天津卫视2012年5月20日首播的当期《非你莫属》来做分析。

考虑到本研究是对节目参加者的话语进行分析,因此作者对于上述两期节目参加者的话语进行了转写,并以此建立了两期节目参加者的话语语料库。具体数据详情如表一所示:

表一 中英数据库数据详情

在已有数据基础上,首先,作者利用WordSmithTool.4.0软件中的wordlist功能查看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所有情态动词,并得出它们的词频。

其次,将得到的所有的中英情态动词按照之前提到的标准进行分类,得到中英情态动词的分类数据。然后作者利用SPSS13.0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此种分类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数据中整体情态类型分类在中英语料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8);数据中表意愿的动力情态和认识情态在中英语料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36);数据中表能力的动力情态和表意愿的动力情态在中英语料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3)。卡方检验表明在中英语料库中,求职者在借助情态动词表达意愿时存在较大差异。

三、语料对比分析

个人观点的表达归根结底是将个人的言语意义清楚地表达给听众,并尽量让听众接受。与其他词类相同,情态动词也有其特定的表达意义。Palmer(1986)在对情态和语气的研究中认为情态是说话者主观的态度与观点在语法上的体现,因此Palmer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情态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情态可以表示说话人不同的言语意义,从而实现不同的人际功能。

依据Palmer的分类标准,作者结合本文语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结果见表二:

表二 各类型情态动词所占比例

表二体现了中英两个数据库中四类情态动词各自所占的比例,结合之前数据分析阶段依据SPSS软件数据得出的三组具有显著差异的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

(1)中文求职者多借助推测和经验来表达个人的主观观点,不够客观和公正;而英文求职者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体现出了对于责任和义务的重视。

在中文语料中,属认识情态类型的情态动词有79个,占所有情态动词的35.3%,所占比例最大。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境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即说话人对有关情境的事实性的把握程度(Palmer,1986)。以下例句可做解释:

例1.我觉得你可能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工作,你可能是喜欢那个成功以后的感受。――Text Yang

例1中,两个“可能”都属于认识情态的范畴,都用来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观点:“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工作”、“ 是喜欢那个成功以后的感受”。这些表达都是对于他人状态的个人主观推断,依据是建立在个人对于之前被评论人表现的主观分析,再加上自己以往积累的个人经验。显然这样的表达只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主观表达,显得不够客观公正。

在英文语料中,属道义情态类型的情态动词有65个,占所有情态动词的32.7%,所占比例最大。道义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观点和态度,涉及许可或义务(Palmer,1986)。可以说道义情态动词用于表达某种义务或者责任。如以下例句:

例2.When I looked at the clothing, I think Arsenio could have done a better job picking the clothing. ―Text Apprentice

例2中,“could”属于道义情态的范畴,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Arsenio (could) have done a better job picking the clothing.”同中文中最多使用的认识情态相比,虽说这也是说话人的主观表达,也是建立在个人分析和经验的基础上,但是给出的观点并非是对于他人状态的简单评论,而是“done a better job”这样一种对于他人责任或者义务的建议甚至要求。这体现了说话者将重点放到了个人责任义务或是对他人责任义务的要求上面,反映出英文招聘节目本身对于求职者责任和义务的重视。

(2)中文招聘节目过分注重能力层面,而英文招聘节目更加注重个人意愿。

动力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或必要性的观点和态度,主要涉及能力或意愿(Palmer,1986)。在动力情态当中,中文语料中表能力的动力情态(45个)要多于表意愿的动力情态(26个),这体现出中文求职节目对于参加者能力的过分重视,具体可参考如下例句:

例3.你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能够去适应这样的一个岗位?――Text Lu

例3中,“能够”是表能力的情态动词,而“去适应这样的一个岗位”是对于求职者能力的要求,可见中文招聘节目更多地注重职位本身要求求职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即求职者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加出色地胜任和完成工作。

相比之下,英文语料中表意愿的动力情态(39个)则要多于表能力的动力情态(34个),这体现出了英文招聘节目参加者更加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比如:

...we have no design background as the women’s team have, we will boldly go where we haven’t been before.―Text Apprentice

例4中,“will”是用来表达意愿的情态动词,“go where we haven’t been before”是在表达个人的意愿。显然,这与中文节目参加者之间更多从职位出发考量能力不同,英文节目参加者之间更多的是从个人意愿角度考量。这说明英文求职节目参加者更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更多地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维护个人的利益,而这也是出于自信的表现。

(3)另外一个显著差异存在于中英语料库中表意愿的动力情态和认识情态之间。其中,中文语料中的认识情态动词(79个)比英文语料中的同类词(61个)多,而英文语料中的表意愿的情态动词(39个)则比中文语料中的同类词(26个)多。

前者说明中文语料的言语较英文语料更加多的表达个人对于某事或某种状态的看法和观点,而没有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而这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中庸文化相得益彰,也与我国社会发扬奉献和集体精神一脉相承,总归显得更加内敛;而后者则说明英文语料中的言语较中文语料更加多的用于表达个人的意愿,维护个人的利益,而这也与西方文化中“人权至上”、“人人平等”等思想一致,显得更加的开放。

四、问题与对策

综上所述,发现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国外求职者的言语更多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尤其是对于责任和义务的重视,显得比较自信。而中国职场招聘过程中,能力是各方反复强调的重点,责任和义务被一定程度地怠慢;而且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敢表达个人的意愿,体现了其内心的不自信。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职场人才,一方面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敢担当,敢作为,勇于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信教育。在中国大的招聘环境中,招聘者是职位的提供者,求职者是职位的需求者,但是招聘者同时也是人才的需求者,而求职者同时也是人才的提供者,双方只不过是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在地位上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要让求职者意识到自己对于招聘者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信地表达个人观点,甚至是意愿和诉求。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M].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imited,1994.

[3] Palmer,F. 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上一篇:浅谈如何依托绘本发展学生语言 下一篇:可以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