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2-09-04 05:04:25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究的课题。

一、语文教材为“心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如《与妻书》《荷花淀》《我爱这土地》《赞美》《白马篇》《灯》等作品,或歌颂爱国英雄人物,或抒发爱国豪情,或表现民族气节,形象可感,主题鲜明,饱含感情。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历史、人的礼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作者这样一个用手来感知世界的人娓娓道来,很容易触及学生的灵魂,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其鲜明的性格、感人的情怀影响着学生。《背影》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亲情,《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热情,《白蝴蝶之恋》一文中流露出的爱心和同情心,都能够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把这些艺术之美展示给学生,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升华。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心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 情感理解与沟通是“心育”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如此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例如,在课堂提问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坡度和难点,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能力类问题,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识记类问题,予以适当的启发,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喜悦。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鼓励、鼓舞学生,对学生在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表扬,让他们有一种“我能行”的自豪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2. 利用文本资源是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教师要强调平等民主的教育态度,如尊重、接纳、信赖等。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营造课堂民主环境,通过生动的活动、特别的情境设置,使学生在感悟、体验的过程中完成人格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当学生感到被老师尊重、信任甚至欣赏时,他就会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如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前,笔者先介绍了欧洲“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葛朗台、阿巴公和夏洛克。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夏洛克并非典型的“吝啬鬼”,而是凶恶残忍的人。当时笔者并没有因为他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出入就马上否定他,而是及时表扬了他这种求异思维,并鼓励他进一步认真分析课文,找出事实依据。在讨论时,该生胸有成竹地指出:夏洛克在法庭上为了割仇人安东尼奥一磅“什么用处都没有的肉”,竟然面对“两倍”“三倍”“十倍”于借款的钱毫不动心,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夏洛克并非“吝啬鬼”的典型,而是“残忍”的代言人。我对他的分析大加赞赏。

3. 深挖教材,培养学生自信心

首先,我们可通过挖掘教材思想内容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给学生以感化、熏陶,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有重要意义。

其次,可借助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小说《麦琪的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德拉和杰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得到一种爱的情绪体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要靠彼此的真诚、尊重来维系。如《一碗阳春面》中老板的做法既不露痕迹地保护了母子三人的自尊心,又体现了真挚的同情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

最后,在作文教学和语文实际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习作是学生客观生活的反映,常常清晰地显示出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周记更是学生敞开心扉的窗口,平时想说而不说敢说的话,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冲突、生活中的苦闷、青春期的萌动等,都会不经意地宣泄于笔端,形诸于文字。教师在批改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分析,借助评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心灵的抚慰。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学习屈原的《离骚》,学生能体会其“九死而不悔”的刚强意志;读史铁生、苏轼、白居易的作品,学生可体会到作者直面挫折、善待打击的良好心理状态;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使人压力顿减,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美中,获得心理的调适,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失败而不能自拔。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既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更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广播电视中专遂昌分校,丽水, 323300)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上一篇:大学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下一篇: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