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能动性作用探究

时间:2022-09-04 05:03:44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能动性作用探究

摘 要: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冷漠,甚至紧张化,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都造成了阻碍。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角色定位、关注特殊学生、抓住关键时间点融洽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23-02

高职院校理想的人文环境是在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氛围里,师生员工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大家感受到身心愉悦、充实幸福。但是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现象:本应当非常密切的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冷漠;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功利化趋势;本应和谐的师生关系紧张化,甚至发生极端化事件。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顺利进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改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付出努力,共同维护,那么在心智、学识、阅历等方面都占优势的教师在这场博弈中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营造融洽氛围,值得高职院校每一位教师思索、实践。

一、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在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学阶段大多数即为老师眼中的差生,长期形成自卑心理,总有一种无人关注的失落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极度反感别人居高临下的说教,一旦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常会采取否定、抵触、对抗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老师不顾及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一味空洞说教,简单地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这样只能让师生关系越来越疏离、冷淡,甚至是僵化、敌对。

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从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思想上的“引导者”、生活中的“服务者”,对学生少一些强制、命令、威严,多一些理解、尊重、友善,注意和学生平等的交流,用亲人、朋友般的感情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培养兴趣、个性发展,学生才有可能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重点关注“三困生”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胜过父母。老师简单的一句话,一点点关注,就会给学生比较大的激励和鼓舞。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爱好及家庭情况等,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给予适时、适当的关注、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三困生”。

这里的“三困生”指那些学习有困难、家庭有贫困、心理有困惑的三类学生。这些学生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学习困难,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无论怎样,这些学生成绩都非常差,多次补考、重修,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毫无兴趣和动力,甚至有同学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迟到、旷课成为家常便饭。针对那些理解有障碍、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不放弃,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考核标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自强,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那些自由、懒惰、散漫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及时肯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工作要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和多维度,完善奖、助、贷、补、勤、减六位一体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日常化。坚持“济困、扶志、强能”相结合,教师应支持他们有计划地开展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课外文体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战胜贫困的精神力量和能力[1]。

随着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日益增多。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调节好自身心理,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使其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避免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学生及时汇报,并推荐给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如果“三困”集中到同一学生身上,更应该成为教师的关注对象,从各个方面给予他帮助和指导,并发动他身边的同学关心他,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逐渐走出困境。

三、抓住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时间点

现如今,人们民主意识增强,信息网络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更大的显现。“尊师重道”的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尊师仍然是人们的共识,但“道”却变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之道。而事实证明,旧有的师生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如果仍然坚持传统师生关系,则必然会出现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反应淡漠、甚至抵抗,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做事缺少主动性,最终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大多教师承担了相当大的教学工作,还有的老师要被动地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缺乏主动与学生互动的精力和时间。高职院校多数老师在一个班的授课时间仅有一学期,每周两次课,老师平时又因为备课、科研、家庭等事务繁忙,师生课下的交流近乎空白,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记不住老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太多的师生形同陌路。

为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及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注重师生间的平等、民主,把自己当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营造师生交流的良好氛围,学生心情轻松愉悦,就敢于和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学生从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当然在一些特殊节点加强与学生联系,更会事半功倍。比如新生刚入校面临诸多不适应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而离家远无法回去时、多次考试失败后、生病有难心情低落时、实习实训遇到难题时、失恋悲伤时,这些时刻是学生心理极为脆弱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在哀伤和痛苦中苦苦挣扎,沉湎于消极情绪之中,甚至会被痛苦的失落感所压垮。这些时刻老师如果能适时出现,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给予他们或帮助或安慰或祝福或鼓励,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遇到的难题,既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信任、感激之情,又能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集体活动

班级集体活动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它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活动理念,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组织班级活动,提升班级活动的层次,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

班级集体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纪律的增强、同学友谊的发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集体的形成、发展、巩固。没有经常的集体活动,集体的生命是孱弱的,整个班级没有生气,导致集体发展停滞以至集体“窒息死亡”。班级集体活动还可以实现对学生集体价值观念的培养,比如经常举办小型专业技能竞赛、趣味体育比赛、“团课我来讲”主题班会、“最美瞬间”摄影展、校园生活VCR制作、养老院献爱心活动、周末全班的集体出游,这些活动通过创设亲切、平等、宽松的课堂或户外活动氛围,能够及时、有效地批评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或行为偏差,逐步构建刻苦学习、努力锻炼、互相关心、求实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从而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班级集体活动一方面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形象和魅力的重要舞台,另一方面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场所。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教师可以“不为师”,学生可以“不为生”,师生共鸣,隔阂顿失。这种双向的、多向的和混合式的教育模式,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桥梁。

高职院校作为知识密集、文化丰富的小社会,每个成员对于精神理念、尊重理解、人格关爱等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教师能从内心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把实现学校精神、建设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内化为自觉行为,以人为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爱与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就能够从灵魂深处激发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真正做到心情舒畅、各尽所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以及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

参考文献:

[1]薛,黎明.“3S模式”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29.

[2]朱雯静.高职院校师生之间人机关系舒缓的可能性分析[J].时代教育,2015,(2):89.

上一篇:试论如何让小学生作文有米可炊 下一篇:论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引导与校园暴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