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传播内容及传播手段浅析

时间:2022-09-04 11:43:33

《中国日报》传播内容及传播手段浅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1-2012年中4个月《中国日报》的头版内容作定量分析,研究《中国日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英文报纸发展所面临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报》 传播内容 传播手段 本土化 全球化

《中国日报》是我国英文报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报刊之一。笔者将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数据统计对《中国日报》的传播内容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它英文报纸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一、《中国日报》传播内容分析

1、新闻内容的选取及议程设置

《中国日报》是中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之一。笔者选取了2011年6月、9月、12月,2012年3月四个月的报纸头版作为分析样本。从头版内容来看,经济、社会、政治新闻都占了较大比重。其中政治新闻主要包括国家以及重要的地缘政治地区的国家首脑和政要的变更、政府组成、政治性谈判、政治会议、国家元首访问以及国际组织活动等;经济新闻主要包括国内外生产分配、流通等诸多经济领域的议题,涵盖了国际经济关系、重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行业经济状况、财经新闻、服务类经济新闻等;社会新闻主要包括国内外以民生为主题的报道,通常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新闻主要关注世界各地的重要文化活动,如电影节、展览等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名人的情况,真有浓郁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包括一些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等。

表1、表2是通过抽样统计得出的数据:

新闻媒体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议程设置,受众更倾向于去关注媒体所关注的一些热点议题,依据媒体的关心程度来决定自身对新闻本身的关心程度。而英文报纸常常担负着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从抽样数据可以看出,在报纸头版内容的选取上,还是以国内新闻居多,毕竟大多数读者仍然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也符合《中国日报》的办报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

而《中国日报》为何要把政治、经济、社会这三个领域的内容作重点呈现,笔者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政治新闻事关国际关系,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日本更换首相可能会影响到中日双边关系,对很多受众所从事的领域都会产生影响。其次,经济新闻涉及到每个受众最基本的经济利益。比如,银行调息、油价上涨、房价调控等等,这样的一些内容往往是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最先关注的。第三,社会新闻多数有关民生,民生新闻在很多都市类报纸内容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说明社会新闻的受众面是非常广泛的。

2、着眼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英文报纸中涉及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比比皆是,即便是一篇国内新闻报道,记者们也会尝试着用一种国际视野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报道中国在国际舞台的积极作用。第二,着眼国际事件中的中国利益。随着中国对于国际事务介入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国际事件中的本国利益也日益体现。从读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中国日报》在报道新闻时,更加注重挖掘国际事件和中国利益的相关性。

二、《中国日报》传播手段分析

《中国日报》作为一份部级的英文报纸,有它自身受众的定位。《中国日报》的国内读者主要有在华的外国人,包括外交人员、驻华工商界人士、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及民间驻华机构、专家、留学生和旅游者;中国高端读者,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工商界高层管理者、科研人员、专家学者、高级白领、专业人士等。国外读者包括外国政府、议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中国驻外使领馆以及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工商界人士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士、大专院校、经济情报和研究机构等。

当然,随着《中国日报》发展的逐步国际化,其受众定位也进一步细化。2009年2月,《中国日报》推出专门为北美地区读者量身定做的美国版,目标受众定位于北美地区高端读者群,特别是关注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事务的政商领袖。《中国日报》美国版创刊仅5个月后便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的2009年度美国东南地区最佳少数族裔媒体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获此荣誉的中国媒体。同年9月16日,《中国日报》在每日24版的基础上,推出4个全彩版的《中国日报・北京版》,周一至周五出版,随《中国日报》在北京地区发行,为在京中外读者提供及时全面的资讯和信息。

报纸对于受众的细分,可以增强报纸的针对性。报纸的定位不在发行数量上,而在于受众的水平层次上。这也是英文报纸更为专业化的体现。

《中国日报》的传播手段,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文章通俗易懂和充实性,文字编译仍有提升空间

《中国日报》的语言风格“精”、“准”、“快”。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注意到使用一些地道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做到减小文化差异。《中国日报》的记者和编辑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文字功底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上有一些根本差异,能够完全按照外国人的思维进行写作这样的理想状态不可能完全实现。尽管《中国日报》已经不断加大英文写稿的数量,即便是中文稿件编译成英文后,也会请专业的语言专家进行审核,但中文写稿、外文编译的写作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报道的质量。

2、运用照片、漫画传情达意,灵活丰富

《中国日报》的整体版面格调严谨,但在报道过程中也会经常选择贴合主题的照片和漫画进行意象传播。照片相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可以第一时间给人以最大的感官刺激。照片的恰当运用能够增强受众对于报道文章的现实感。另外,很多具有国家特色和国家文化的东西仅仅依靠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照片的表达更加贴切。而一幅好的漫画经常能表达出照片不能传达的讽刺效果,也让报道内容脱下严肃的外衣,变得更加亲近受众。

3、数据、图表的运用

正如前面对《中国日报》的内容分析得出的结论,由于报道内容相当部分涉及经济领域,所以,对于数字的解析用文字来表达显得繁琐复杂且不易被理解,而一个简单鲜明的数据或者图表,能够让受众一目了然。这样不仅让报纸版面内容显得更加多元化,也在传播效果上做了一定改善。但有时,对于数据图表的处理稍显复杂,有些图表并不能够一目了然,需要受众仔细阅读才能理解。

三、面临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矛盾

《中国日报》作为最初在国内发行的报纸,保持了一定的本国特色。但随着英文报纸的发展逐渐丰富,《中国日报》也变得越来越“全球化”。

全球化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削弱和相互依赖的加强;在经济层面上表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信息传播的空前活跃及以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盛行。

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非完全对立,有时候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英文报纸未来的走向,我们也可以思考以下两点。

1、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竞争还是融合

英文报纸内容的全球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杂的现象。

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争论。第三世界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信息流动的不平衡导致落后国家在思想意识上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而跨国界的这种全球传播便是其中的“传教士”。但笔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核心思想过分强调了强势文化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本土化同样强大的生命力。受众在接受其它文化的同时都是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来诠释其它文化。

当然,在英文报纸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多样性。

2、本土化与全球化权衡中的报道倾向性问题

传播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潜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媒介组织中的编辑和记者人员在新闻报道及新闻选择、报道立场方面趋同的原因包括:组织的权威性、榜样的力量、向上爬的勇气、效忠的感觉、作为雇员的心理满足、新闻本身的内容。记者对一件事的新闻意义有两种认识力,一是自己的新闻感觉,二是为了执行他自己的角色,运用他对他编辑的新闻取向的认知,以求在编辑室中生存。在这样的条件下,随着整个英文报纸行业的全球化,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逐步加深,他们的报道也会随着自己受到的文化影响变得西化。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英文报纸中的文化融合一定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然而因为这些不适应而放弃发展很显然是不合理的,在竞争中融合才是其能够长久不衰的根本所在。英文报纸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开放地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以本国文化作为深厚基石,达到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①梁岩、谢飞:《中国英文媒体概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1-4,17-20

②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25636.htm

③蔡帼芬、刘笑盈:《事实与建构――国际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3-98、191-195

④Wilbur Schramm edited,Mass C-

ommunications 2nd edi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0:178-194

⑤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24

⑥刘江波、赵欣莹,《〈中国日报〉2010年3月改版后头版变化的分析》,《东南传播》,2010(8):173-175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广告语修辞探究 下一篇:微博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