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词汇空缺之类型与影响

时间:2022-09-04 10:08:29

简析词汇空缺之类型与影响

摘 要:现今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汉语在国外的被重视程度已然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也更多的被中国民众所熟识与掌握。但是随着两种语言的不断交织,出现了许多的词汇空缺现象。本文着重介绍了此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的类型,并就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汉语;英语;词汇空缺;跨文化交际

以中国为例,从秦始皇时期徐福东渡,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足可见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际往来是多么的密切。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人之间必然会进行交际,这种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即为跨文化交际。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从跨国公司、国际连锁店到政府、学术团体之间往来的日益密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亦日趋增多。既然是跨文化交际,在这种交际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作为历史和社会现象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亦有差异。这种差异即各自的独特性。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在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体现为空白。由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这种空白经常存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作为社会和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环境,任何民族语言又都负载着该民族的深厚文化内容。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1957.P.71)所讲:“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文化不同而互为区别。”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因此民族文化独特性造成的文化系统空缺就外化成了语言系统中的空缺现象。

空缺是存在于语言文化交际中的十分重要的现象。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础,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空缺在语言中的体现即为词汇空缺。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非对应现象。俄国Г.В.Быкова认为空缺的实质是语言体系内部构成和不断发展的成分,是每一个语言系统本身的必要组成成分,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内容以零词位的状态在词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词汇单位”.[1] 因此文化共性越多,词汇空缺就越少;反之,文化共性越少,词汇空缺就越多。

同作为源远流长而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和汉语均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大量的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直接客观反映该语言国家的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在其他语言民族中,也很难找到与该事物概念意义相对应的符号,这种文化词汇的空缺,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英汉这两种文化差异极大的语言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1 汉英语言中词汇空缺的类型[2]

1.1 对应词空缺

汉语文化中有些词汇的所指对象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不常见、或者与英语中的可比对象有明显不同或反之;还有一些词汇在汉语中加以细致区分,而英语文化不加细致区分;或反之。

例如:多数英美人从来没有睡过中国的“炕”,没有吃过“冰糖葫芦”,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类似这样的词在另一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所指对象根本不存在。

再如汉语中用来表示亲属关系的用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在英语中都用“cousin”一词来表示。汉语中的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及大妈、大娘、阿姨等,翻译成英语都是“aunt”一词。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能与“uncle”一词来对应。汉语中的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在英语中只用“brother-in-law”一词。嫂子、弟媳、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在英语中只用“sister-in-law”一词。英语中的词汇由于不能确切表达汉语中的这些复杂的亲属关系,因此造成了词汇空缺。

1.2 词义空缺

词义可分为外延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感情意义等。英汉词汇中有一些词在某一词义上不对应,存在空缺。

例如: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动、植物词以及季节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往往有不同之处, 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并出现了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 使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彩。如“鸳鸯”在汉语里常用来比喻夫妻,而mandarin duck却无此含义。又如“山羊”在汉语里无特殊意义,“goat”在英语里却表示“色鬼”。再如,“八”在英语中无特殊含义,而在汉语中却表示“发”和“吉利”。 中国人十分喜欢猫, 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 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汉语文化中“杨柳”可喻为“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 如“水性扬花”“、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英语的 willow却是悲惨命运的象征。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和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

不同民族对一些颜色词也有不同的感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 “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旧时还把白虎视为凶神,所以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它还象征奸邪、阴 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 “白衣 ”、“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因此, 虽然这些词汇所指事物或所指意义相似, 但联想意义却各自不同, 且各自建立固定的联系。在交际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

2 词汇空缺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并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词汇空缺源于文化差异,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中那些包含独特文化现象的表达与特有的表现形式和修辞立意是不能强求对等存在的。汉英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文化空缺,从而导致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词汇空缺现象,给两种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带来了困难和障碍,也是影响汉英两种语言顺利交际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但是正是由于中英两国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不尽相同,使得两国的活动呈现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也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性。这种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存在,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必要。人们通过不同语言间的词汇空缺现象,可以有效而便捷地了解到此空缺现象背后的不同文化间的差别,更好的增强对其他民族人民的了解与沟通。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英之间的交流与往来日益频繁和扩大。这种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填补了文化空白,减少了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中的词汇空缺也在逐渐减少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 2003(4)

[2] 秦建栋.试论词汇空缺的可译性[J].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9,(6):77

[3] F・R・Palmer Semantics, CUP, 1986

[4] 潘绍中,郝迎红.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 2004, (2)

上一篇:浅析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 下一篇:例解“以少定一”法在定量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