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对农民房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2-09-04 10:04:17

浅谈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对农民房建设的启示

村镇规划农民房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本文从现有农村条件出发,借鉴了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思想中的精华:分别从技艺相通,材美工巧,虚实相生这三个层面探析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之于农民房建设的宝贵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经历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后,许多房毁于一旦,在探讨如何进行灾后农民房重建的同时,农民住房更新与建设的课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面临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九亿农民的情况,如何从现有农村条件出发,进行既满足功能,又满足经济要求,并且做到符合当地文化等不同层面需求的民房设计,笔者认为,从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思想中进行思考,将会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

1.技艺相通

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在《魏书》中,也有“百工技艺“的记载。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在艺术活动中的技巧,就是今天所说的技术。在古代,技术通常主要表现在手工业领域,如个人或作坊的技术,是古时候人的手艺、技艺和技能的总称。

1.1当地农房技术的优势

在农村,农民自行修建的房屋,无论从建筑学的光、声、热的角度讲,还是从建筑的抗震能力上讲,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凝结了中华劳动人民千年的智慧和技术的体现。它一方面符合了当地文化的需求,在造型上为人们所接受,具有亲切感。另一方面,它适应了当地不同居住个体的需求,农民对房屋的需求与城镇居民有很大不同,如需要养殖牲畜以及放置农务用具和农作物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这也体现出当今技术必须进行本土化的重要性。

那么在当今的民房更新的设计中,就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原始民房,做到尊重原始房屋的特点与技术。在当今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万万不能用工业化批量化的技术去取代农民房屋,而应当着眼于如何将两者的结合起来。

1.2工业化技术的优势

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明显,它具有规范性,模数化,因而易于操作的特点。它能利用核心技术,提高建设的效率,解决了建造速度的问题,能进行符合建筑规范的建筑设计。这对于有着九亿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建造速度和质量必须是首先得到确保的。

但即便如此,却不能用批量化的技术去取代原始农房的建造技术,而应当思考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当地的技术反映了地方的需求和特点,适应了不同个体的需求。如何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才是进行农村农房更新建设的首要的研究课题。

2.虚实相生

在古代建造房屋以及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实体与空间关系的转化,以便使空间效用得到更好的发挥。这就是指的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中虚空间与实空间的对比概念。提出这一观点最早为《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的构成与组织是是在无形之中,对房屋对人的行为,他们所通过的地方,给人带来特殊美感和功能的含义。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的空间意识,是以自然无为的“道”为尺度的,就其哲学基本精神而言,老庄之“道”就是一种“大美”而“不言”的“虚”。就好比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常常借用框景这样的形式,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就是一种空间的虚实对比。

2.1民房建设的虚实相济

建筑单体是实质性的存在,是实,而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是虚。只有建筑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是不行的,所谓虚实相济就是指的将人工组织与当地自然生态结合。

西方的空间观强调有形驾驭无形,而中国的空间观则以无形预示有形。中国传统建筑师以精神上的空间构想来指导物质实体,并探求其潜在的审美。虚实空间诠释了中国人对空间格局的喜好和倾向,进而揭示上述的论证机制如何从一种形态学观念发展为抽象的物质系统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当今建筑,是不能原样搬到农村的民房更新建设中的,因为它在批量化生产的过程中丢掉了个性,显得冷漠,没有人情味,如果不能和当地的乡土气质,地理特征,文脉要素等结合起来,它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建筑单体。

因此,将人工组织与当地自然生态结合,是农村民房建设的所必须研究的课题。用现代主义的建筑形态,与原有地理文脉要素相结合,比如河流,绿化,山体起伏等。农村的环境特点与城市不一样,有着很大的森林覆盖率,绿树成荫,河流蜿蜒,有的傍山而住,山势起伏明显。因此,相比建筑形态的设计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要创造出一种既符合标准化生产的建筑模式,又具有了不同景观文脉的个性特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实相生。

3.材美工巧 顺应自然 素朴质真

在《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材美工巧”里表达的一种系统的观念,反映出当时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的宇宙观,在设计上则反映出一种崇尚自然材料的美,以人工为本,以及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顺自然,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顺应自然、素朴质真指的在材料的运用上,选择朴素,来自于自然中的材料有一种质朴的美。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从中看得出古代人们对朴素材料的喜爱。犹如回归到了自然里一样,代表了一种得于自然又超乎自然的审美体验。

这里所指的材料美以及朴素美不仅仅是指事物外在的质感所带来的美感,而是对一种材料特有的性质以及固有原理的灵活运用,它体现的是对一种事物内在性质的把握。

3.1木制建筑的优点

农民房大多由木、土制成,在功能上,木建筑有着很好的抗震能力,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这种形式在我国传统家具很常见,同时也见于古建筑结构当中。

由于榫卯结构具有很大的张力,因此木建筑有着很好的抗震能力,木结构房屋有体轻、结构严密、连续性好等特点,因此比较稳固安全。木结构房屋自身重量轻,吸收的地震力少。只要利用现代的科技,新型木建筑也能防火。并且木建筑的寿命很长,取自自然中,因此它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当湿度大时木建筑能吸潮,干燥时则会从自身的细胞中放出一部分水分,有着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3.2土制建筑的优点

土制建筑在农村很常见,是指无论什么结构形式,建筑其中有一部分或全部用土掩盖的建筑。如窑洞。掩土建筑的优点很明显,不像地上建筑那样承受气温的极度变化;采暖或制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费用;防火性能良好,火灾向邻近房屋蔓延的机会少,抗地震性能强,在很冷的天气,也不会有水管冻结或冻裂的问题。由于周围是温度较为稳定的土壤,它们只需要耗费较少的能源就能够维持舒适的温度。

另一方面,从审美上来讲,它的外表面呈现出一种朴素美,不必像其他建筑那样需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对于风、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抵抗更为坚强。另外,土制建筑的隔音效果良好,不受到噪音的干扰,给居住者提供了安静隐私的环境。总的说来,土制建筑隔声好,环保节能,加大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因此,对于农民房屋的设计工作,在选择材料上应当遵守一半工业化,一半当地化的配合方式,利用新材料的优势和传统材料互补。

4.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原理可为今天所借鉴。在面对农民住房更新与建设的课题时,仔细研究并思考人们定能从中获益匪浅。同样地,在今天中国快速建设背景下,在探讨复杂课题时也应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灵感和借鉴。除了精通当下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有时从传统的思维切入,或许能给今天看来十分复杂的问题带来一些灵活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中国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上一篇:花石楼建筑风格的多元化研究 下一篇: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