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4 09:52:11

浅析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可见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充分强调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质疑、批判的精神,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驱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呢?可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1)合理使用教材,注重情境创设,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大脑异常活跃,必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接近,甚至来源于生活,但也不排除一些教学材料不为学生所知或不甚了解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教学材料理解困难,造成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激发不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材料,合理使用教材,创设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情境,把教学材料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际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实际化、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

(2)鼓励质疑,注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疑,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臆想的,只有依靠教师的培养。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材料的观点、方法等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多鼓励,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及时指出毛病加以恰当的引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向纵深,掌握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从而达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渗透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促使知识的拓展。

(3)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的空间。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利用或创设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然而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激活学生提出问题的两个基本条件,学习环境和谐平等,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激活这两个条件的前提。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从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想说、敢说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转变教学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总担心学生不按照自己的要求与设想,学习和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把主要的精力放置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以投入千百年的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砌砖的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更新教育思想,抛弃一切已不在具有生命力的如“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要从“道德说教”“机械输入器”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科学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认识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敢于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因此,培养学生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深入思考的研究品质,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抓住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努力掌握教学策略,不失时机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由远程教育室里面的“废铁”所引发的深思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直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