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活动

时间:2022-09-04 09:03:4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活动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本文旨在讨论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原则及其活动,使任务型教学法真正落实到阅读活动中,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活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偏重传授语言知识,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普遍缺乏主体参与意识,阅读思维运用能力处于低级阶段。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中十分盛行。这一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完成层层任务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新一轮英语教程改革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在归纳总结任务型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任务三阶段的各种任务活动,提高教学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理论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是近 20 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法主要理论支撑来源于“互动假设”(Long,1980)和“认知途径”(Skehan,1998)。互动理论认为,任务为人们掌握语言提供了注意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这两大主要条件的机会。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心智运作与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而Skehan则认为,人们在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时,有两个不同的系统,即 “范例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和 “规则为基础的语言系统”。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会运用不同的语言系统达到流利、准确和复杂度之间的平衡。而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任务可以影响其在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度方面的语言能力。另外,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活动与语言内容同样重要。任务型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型教学超越了行为主义理论所研究范围,而进入认知心理学等其它领域。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 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 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 在“干”中学,“用”中学, 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任务设计。结合国内外的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在阅读课任务教学中要突出趣味性、真实性、目的性、可操作性、连贯与梯度性、时效性、评价性。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其主动性。因此在设计的阅读任务要尽可能有趣。

2.真实性原则。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言语和情境真实两方面。一方面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方面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

3.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要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操作过于复杂、环节过多的课堂任务。同时要考虑学生情绪、对活动熟悉程度等诸多因素。

4.连贯与梯度性原则。所设计的任务要能在教学中体现出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性。同时,阅读的任务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还应从接受性任务到表达性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明确所设计的任务重点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哪方面的能力,从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阅读任务不能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达到每个小目标,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果。

6.发展性评价原则.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适时的评价,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等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的三阶段活动

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Ellis,2003)。每个阶段有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语篇分析能力,达到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1.阅读前的任务活动

⑴ 启发性活动

阅读前的各种启发性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并让他们熟悉必要的话题知识并帮助他们重构已有知识。

① 背景知识

教师可通过激活或提供相应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所谈论的话题,激活他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促进学生组织自己的想法和所需要的语言。其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通过图片、歌曲、视频片段、诗歌、手语等激活或提供背景知识。如:在教学the sound of the world这篇阅读材料时,教师通过播放各种音乐视频片段让学生竞猜歌曲来自哪个国家,这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知识,同时调动了学生了解更多声音与音乐方面知识的积极性。

② 运用提问策略

即教师将课文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设置问题进行师生对话或结对讨论。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唤起阅读愿望。如:在教学Art and architecture一课时,教师和学生自由交谈如下问题:

1)where are you from, a city or a small town?

2)Can you describe the buildings in your hometown?

3)What kind of buildings do you live in, a traditional house or an apartment?

4)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house and the mordern one?

5)In which house would you prefer to live? Why?

⑵预测性活动

预测性活动是指阅读活动前对要学习的阅读材料进行猜测、假设、预判等活动。其通常包括词汇猜测、内容联系。

① 词汇猜测

教师根据话题特点,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引导学生猜测阅读材料中可能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看到阅读标题the sounds of the world时,引导学生猜测相关话题的单词,为学生减轻阅读上的障碍。

② 内容联想

内容联系往往是借助阅读标题和相关图片预测课文大致内容,从而减轻阅读过程中对知识性内容的理解负担。

2.阅读过程中的任务活动

⑴利用skimming整体理解文章

学生可以通读文章首尾段,标题,细读其他段落主题句,过渡句及浏览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词来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可以采取把已罗列出的段落大意与正确的段落进行匹配的任务或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综合性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从而初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在教学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 时,可让学生快速浏览整篇文章了解各段大意,然后在表格中写出正确段落。图表如下:

⑵利用scanning获取细节信息

通过设计细节问题,如设计判断课文信息的正误、多项选择题、以wh-开头的问题等任务,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查找信息的能力。

⑶进一步理解文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篇章结构的全面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下面的任务来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 完成图表

为进一步掌握文章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可让学生完成如下表格,写出Steven Spielberg主要电影作品的大致内容。

② 构画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理解阅读篇章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

③将事件排序.如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整理文章脉络,或根据first, second ,then 等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④回答推理性问题。根据文章大致内容进行推理,有助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为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的深层次训练。

⑤理解文中的复指现象、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在教学The Rescue 后,让学生找出划线单词所指的意思:

a.She wanted to watchit .

b.For some moments both were silent.

c.Before she could move,she heard a loud noise, which grew to a terrible roar.

⑥小组复述段落或课文内容等

⒊阅读后阶段

读后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运用语言,强化语言习得,并进一步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大意复述、采访活动、改写、续

写、讨论、评述、模仿写作等方式,在检验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把阅读信息与实际相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总结

任务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以各种任务活动组织起的阅读教学活动,在积极的互动中达到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在所设计的任务中,要把握好真实性,梯度性等原则,从而使任务型教学法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Ellis,R.(2003).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Long,M.(1980).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3]Skehan,P.(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陶春霞.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 教学与管理,(2010,5)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高一(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浅谈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英语差生产生的原因以及教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