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常态模式初探

时间:2022-09-04 06:17:18

写作教学常态模式初探

纵观写作教学,教师过分关注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但是,学生的写作需要针对性指导,写作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写作干预”应作为作文课堂教学的常态模式。我把这种“写作干预”分入“写作课”与“鉴赏课”中集中体现。

写作课常态模式一:信马由缰不管“写”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发生这样的争论:一种观点是写作前,教师的指导要到位;另一种观点是写作前不作指导,任由学生构思发挥。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首先,从学生功利应试的角度来说,写作指导容易让学生产生思想依赖。不愿去独立构思,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毫无个性、毫无创新地去写。其次,教师的写作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容易“千人一面”或“撞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信马由缰不管“写”,这样的模式充分保护了学生“创作”的火种,燃烧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激情。

写作课常态模式二:文思受阻悄悄“点”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放手让学生自行审题、选材、构思,对于写作水平中上等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定还有一些学生会抓耳挠腮,文思受阻,甚至根本没法动笔。信马由缰不管“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巡视,适时点拨启发。

如果说常态模式―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常态模式二则是师生共编、共导,再由学生去演的剧目。其实,点拨的过程更像聊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审题的错误、创作的瓶颈、语言的平庸……教师要及时纠错,拓其思路,更要能够捕捉学生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如在写《你是我不可忽略的风景》时,一名学生问我“妈妈”是否算“风景”。我说:“能够触动心弦的‘真善美’的东西都可以纳入‘风景’的范畴,这样就跳出了狭隘的框子。”学生若有所悟,批阅作文时果然见她的作文感情细腻,且颇有深度。我认为,这样一对一的适时点拨启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写作课常态模式三:实在没辙巧妙“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腹中空空,写作当然兴味索然。不妨给学生几篇佳作,使其腹中“有货”。有人说,这有违作文要“创新”的说法。其实,从作文的定义上看,“创新”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能轻视甚至鄙视“借鉴”。钱梦龙先生就说:“摹写、改写、仿写、评析、借鉴、博采――这似乎构成一条由易到难的读写结合‘链索’。这反映了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一个‘历练’的过程。”其中的“摹写”“仿写”“借鉴”都强调了“仿”与“借”的重要性。魏书生也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当然不是全盘照搬)好文章大多是向前辈名篇学习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创作写出来的。”

既然“创新”与“借鉴”有一种此消彼长却互不矛盾的关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写作干预”。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假想成学生,或综合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地帮学生“指点迷津”,进行一对一的互动。这样不仅能避免学生照搬原文,更能捕捉到学生创作的火花,让“借”的东西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写作课常态模式四:萤火之光大家“赏”

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与高分彻底绝缘了。

“萤火之光”强调的是“赏”的内容,“大家”强调的是“赏”的方式。在读完佳作后,先让学生说阅读感受,鉴赏“佳妙之处”,这符合学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一篇佳作,不是说教师的指挥棒点到哪儿,学生就赏析到哪儿。只有先让学生去品读,去感受,他们才会真正有所领悟。萤火之光大家“赏”,学生在长期的独立赏析训练及个体思维的碰撞中自然会有独特的心得,这比教师反复强调,甚至重复板书要有效得多。

信马由缰不管“写”,凸显了作文的创造性;文思受阻悄悄“点”,体现了写作干预的方式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实在没辙巧妙“借”,体现了在“创新”与“借鉴”中寻求平衡;萤火之光大家“赏”,充分尊重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重视以上四种常态模式,学生自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锦囊聚集点点萤火之光,照亮自己漫长的写作之路。

上一篇: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下一篇:预习,让学生作文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