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时间:2022-09-04 06:08:22

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疗法 放血疗法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多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9月~2009年1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针灸结合放血疗法综合治疗组和单纯针灸治疗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37±9.45岁,病程2~38d,平均12.58±5.21d;对照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2.38±10.06岁,病程3~26d,平均13.04±5.3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拟定,并经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颈夹脊、太阳、风池、百会、合谷、足三里。操作:患者取伏坐位,头下垫软枕,针刺以患者感酸胀为度,每15min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次,留针30min。疗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2 治疗组:在上述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放血疗法。方法: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于大椎穴处轻轻点刺10余下,再拔罐10min,约出血15ml;在双太阳穴处以一次性注射针头轻轻点刺出血10滴。隔日1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对患者进行评估计分,并根据治疗前后评分计算改善指数。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者。好转: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者。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3.2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计分均有显著性上升(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显著效果。两组间比较改善指数亦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疗效的分析结果,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体会

本病属中医眩晕的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现已有年轻化趋势,病程缓慢而长,外感风寒,颈部外伤或长期伏案是其外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是其内因。针刺颈夹脊穴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舒经活络;针刺合谷、足三里建中化浊、益气活血。放血疗法古称“刺血络”,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其主要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一系列病变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大椎穴为督脉经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刺之能疏通督脉及六阳经之气血。仲景曰:“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当刺大椎第一间。”故在大椎穴刺血,可使阳气振奋,经隧畅通,精血上荣于脑,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扩张椎动脉,而改善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症状。

太阳属经外奇穴,功能镇惊止眩,清热祛风,解痉止痛,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有很好的疗效[4]。通过本观察发现,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上,针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5 参考文献

[1]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4]赵宏,刘志顺,杨涛.电针太阳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8-9.

收稿日期 2010-10-13

上一篇:顺气活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后腹胀4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