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素质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时间:2022-09-04 05:44:46

寓素质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紧密结合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元素,尊重学生的求知欲,重视人文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挖掘教材;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历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

马克思说过,历史不是别的,它是人类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所进行的活动。如何把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反思,利用课堂传授给学生们?假如一个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方法,那他的教学就是静态的。历史上的时间、人物、事件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静态教学要转变为动态教学,关键在尊重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实践能力――历史学科就是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世界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文科学有它无穷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关心人文世界的兴趣往往大大高于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更多地想了解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国际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历史教学正是可以纵贯古今,横跨过去和未来,向他们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们在思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偏激错误的观点,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应挫伤他们参与课堂辩论的积极性,给他们的思维行为泼冷水。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深受学生崇拜,他们却讨厌曹操。这是受漫画、小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影响。这说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引导。成功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行为不加指责,而是利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把他们的观点引入到历史背景中去思考,让他们有肯定和修正自己观点的能力,师生之间从而也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课堂上解决不了的、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从网络上找材料,从书本上和新闻报道上发现资料。这样,历史教学就尊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促使教师有探索教学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教材。学生们有了求知欲,积累了知识,学会了思考,自然就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教学中要重视人文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历史教材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最好的教材。学生通过朝代更替、古今对照、中外对比而挖掘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守护人类的精神财富,从而追求美好和真理,培养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同时辨别丑恶,抨击残暴。再者,通过对事件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生命、民族、国家的热爱。例如,在讲授“巴黎和会”一节时,应指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不顾中国曾对德宣战,派15万华工赴欧洲,也是战胜国之一的事实,藐视中国人民的意愿,竟然在和会上决定把德国在中国攫取的修铁路、开矿办厂等特权转让给日本。这就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国内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正视“五四”运动的过程,给予补充、评价,就可增强学生对“五四”运动史实的记忆,也可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对当今的强权政策、霸权主义有所了解。

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参与讨论、辩论的意识,并在争议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第三世界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反抗”一节时,有的同学认为有的国家既然叫第三世界就已经独立,而有些同学则认为政治上独立还不算完全的独立。在学生争议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倾听、注意、重视他人的观点,在吸纳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使之符合客观实际。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中用自己的意见压制别人,或附和教师,或弄虚作假,人云亦云,就应该及时指出,使其改正。因为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难以适应现代竞争社会。

历史的进程纷繁复杂,历史知识更是无穷无尽,而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生动灵活的教学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情感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