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语言学角度下看英汉俚语的美学价值

时间:2022-09-04 02:58:13

从美学语言学角度下看英汉俚语的美学价值

【摘 要】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作为一种文化与历史的载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俚语却是粗俗的代名词。然而, 钱冠连先生提出美学语言学的概念,因此从形式、内容和民族观念等方面分析俚语的美学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俚语;美学语言学;形式美;内容美;民族特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间断。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傲立的寒梅,都将生命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作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疑也散发着其独特的美学气息。

一、何为美学语言学

1993年钱冠连先生首次提出了美学语言学的概念。在其书中,他明确地给出了美学语言学的定义,即:美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研究日常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是美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1]美学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形式美,还有语言的内容美。

形式美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语音的美。内容美就是指在恰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话语。也就是说,美学语言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言体系和个别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

二、俚语的特点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语言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即交际。它是我们表达自我的手段,也是维系感情的方式。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俚语毫无疑问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经常用于朋友、家人或者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中。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如果把语言比作君临天下的帝王,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君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陛下的小丑式的人物,堂堂入座,甚至跻身于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 [2]

可见,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拥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出现之初,它被贴上了粗俗的标签。但是由于其幽默、简短、形象生动以及利于感情的表达,它从最初的小范围流行,逐渐得受到了各个阶层民众的接受和使用。俚语,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在生活中不断发展。俚语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以下几个特点导致的。

(一)通俗化

从人类诞生之际,我们的进化就是在不断地摒弃。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摒弃了很多复杂的过时的语言用法。只有那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才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审美选择”。俚语多采用了明喻、隐喻、民间词源、语言改变、缩略词、夸张、借鉴外来词、委婉语等修辞手法,让我们的言语表达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3]例如汉语中的“树倒猢狲散”、“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等。英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俚语。比如说:dead president不是指“死去的总统”,而是引申为“美钞”;eleventh hour不是指11点,而是“最后时刻”的意思;confidence man 不是有自信的人,而是“骗子”。[4]这样的表达不仅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含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在人际交流中,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感彩。

(二)娱乐化

俚语,多用于家人、朋友等非正式的场合。俚语的使用多是为了活跃气氛,产生喜剧效果。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中国作家老舍都善用幽默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幽默使得俚语更加富有魅力和活力。

美国人相当的幽默风趣。他们赋予一些词语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nato最开始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缩写,后来引申为 no action talk only。一词双关,达到了讽刺幽默的效果。couch本意是躺椅,potato是土豆的意思。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了couch potato一族。他们整天躺在沙发上,边吃垃圾食品边看电视或者上网,就像土豆一样没有活力。这样的俚语极其生动幽默,让我们的交谈乐趣横生。

三、俚语的美学价值

词典学家h·bradley曾说:“几乎没有人满足于总把事情说得明明白,司空见惯的词似乎常常由于熟悉而失去力量,要是换上一个生动逼真或者怪诞可笑的隐喻,平铺直叙的枯燥语言就会变得生动,趣味盎然。这种情不自禁的更换说明了俚语不断发展的原因。” 【5】俚语就是人们不甘于平庸,求新求变的产物,审美的产

物。

(一)形式美

谈到美这次词, 我们首先会想到美术和音乐。语言,既有着多种多样的书面形式,也包含了有节奏、有韵律的语音形式。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更是能表现出语言的形式美。

你别在这儿嗡嗡嗡。

我把你咔嚓了!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嗡嗡嗡”不是指动物拍翅的声音,而是描述了一种一直在小声说话的动作。汉语中,“咔嚓”原义是切断某种东西而发出的声音,在这里则是砍头的意思。英文中当然也有这样的用法,例如:blah blah blah 一般都是指后面省略的内容,但是现在则是讽刺别人在长篇大论;tick tock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时钟的滴答声。

除了拟声词之外,押韵在俚语中的使用也是极其普遍的。押韵就是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使语音产生铿锵的和谐感。其中,押尾韵不仅能增强语音的节奏感,还能达到句式的整齐。汉语中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却表达不同的含义,暗含对比之意,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英语中善用成对的同义词,如:cop-shop(警察局)、razzle-dazzle(狂欢)、snail-mail(传递缓慢的邮件)、chitchat(亲切而闲适的谈话)等。这样的用法使得语言结构独特,节奏整齐,富于乐感。还有一类俚语,是与其替代的正式语押韵。dog-and-bone指代telephone,trouble-and-strife指代wife, mince pies指代eyes。【6】这样的俚语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表达出所指代的事物的特点。 (二)内容美

言语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选择性的和现实化的个人规约。俚语正式这种选择性和规约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现今社会,虽然俚语使用地越来越频繁,但是它却有着其特殊的使用场合。俚语区别于正式的标准语,多用于家人、朋友之间的非正式场合。【7】通过对俚语语用功能的分析,我们能很好地窥探到俚语的内容美。

俚语主要有四方面的语用功能,即改善交际的功能、宣泄情感的功能、禁忌回避的功能及时尚展示的功能。【8】(下转第227页)

(上接第225页)下面我们从宣泄情感和禁忌回避的功能来看俚语的内容美。

俚语一般都是用于朋友亲人之间。在年轻人中,现在经常会用“亲爱的”、“闺蜜”、英文有“homie”这样的俚语来表达两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朋友间打招呼,也很少用“how do you do”这样的说法了。美国年轻人多用“hey dude”或者“what’s up”。自己的意思也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同时还表现出交谈双方的亲密感。

同时,每个文化群体都有着其特殊的禁忌语。在古代的中国,皇帝的名字就是禁忌。在现今的很多君主立宪制国家依然如此。各种文化里面关于“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禁忌。汉语俚语中就有“翘辫子”、“见马克思去了”、“见阎王爷去了”、“歇菜了”等俏皮的说法。英语中也很少直接用“dead”,通常使用以下的委婉说法“go off”、“breathe his last”、“be called to god”、“kick the bucket”、“check out”等。怀孕一词也有众多说法,如“expecting”(待产)、“in a delicate condition”(怀孕中)、“have a blessed event”(有喜事)、“in a family way”等。 【9】

俚语,用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替代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表达。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俚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感情,使得沟通更加顺畅无阻。通俗地来讲,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达到了一种心理的平衡,使说话双方产生一种愉悦感,实现了语言的内容美。

(三)民族特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能反映人的思维方式,还能反映整个语言集团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俚语也是民族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就以重庆“言子”为例。重庆民风淳朴,重庆人热情好客,风趣幽默。在重庆,把那些怕老婆的男人称作“耙耳朵”,不穿衣服说是“打光胴胴”,闲聊叫做“摆龙门阵”,缺心眼的人叫“方脑壳”,说话不算数是“假打”。【10】这些俚语简单通俗,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融入其中,将重庆人幽默风趣、耿直豪爽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看出重庆人积极的生活状态,善于苦中作乐。

在谈论美学语言学的时候,民族意识也是不可忽略的。语言是人们智慧的产物,

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俚语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的直接反映。俚语的产生、发展就是民族审美变化的博物馆。它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感、自豪感的表现。俚语的存在就是对于其美学价值的肯定。

四、结语

俚语,由于最初来自于黑话、暗语和行话,长期以来被贴上了粗俗的标签。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了俚语,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俚语,因为其强烈的节奏感、丰富的情感以及无可回避的美感征服了世界。它是人们追求创新心理的一种显现,是人们追求完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俚语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闫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m].上海:科学出版社,2010.

[3]http:///view/75004.htm,2013-05-17.

[4]罗伯特·查普曼.美国俚语大全[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5]林川.浅议美国俚语中的幽默[j].经济与文化,2011:226-227.

[6]刘兵. 浅议美国俚语的幽默感[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6):66-67.

[7]http:///wiki/rhyming_slang,2012-2-15.

[8]朱秀美,刘惠玲.英语俚语的社会交际功能[j].文史博览,2007(11):17-18.

[9]崔旭燕.英语俚语中的“死亡”[n].中国日报网,2011-04-08.

[10]李虎.俚语乡音与地域风情-巴渝“言子儿”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38-40.

[11]黄亚平,刘晓宁.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8-81.

[12]巫宜霖,何娜.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j].科教文汇,2010(7):66-67.

[13]古鹏飞.英语学习中对俚语的研究[j].公会论坛,2010(6):141-142.

上一篇:世界经济新长波的起点探讨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