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4 12:22:42

浅谈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的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能力。总目标指出:“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小学生主要练习写好记叙文,做到叙事具体、用词较准确、表达较流畅、情感较真挚。

今天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写一件充满趣味或感人至深的事情深感困难,习作有的三言两语,言之无物,有的逻辑混乱,索然无味。读来令人毫无兴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重拾习作快乐,培养他们的叙事能力?我以为可做如下尝试:

一、激发活动兴趣,加强生活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理想的课堂。兴趣能充分调动人对事物的好奇,让人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出热情与灵感。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出具有游戏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进来,加强亲身体验,为习作训练做好铺垫。教师强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要认真留心不同角色的表现、现场的活动气氛及活动的整个过程。这样既深入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又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让学生学习的课堂生活化”的相关要求。如开展“摸象”、“钓鱼”、“爬山”等活动,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动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就很鲜活而深刻,再作文就言之有物了。

二、理清事情经过,完善思维训练

思维能发散思考,而认识事物本质、完成工作的过程,需要清晰、具体的流程的。训练学生,应力求二者的统一。在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就应让学生静下来回味,像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慢慢回放,既理清事情的经过,又让学生注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现场气氛,要有具体的表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互动交流,力求说清楚,说明白。这是让叙事作文生动具体、内容充实、吸引读者的根本。这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应持赞赏与激励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交流,充分培养他们对于习作的自信心。

三、悟读文本范文,学习表达方法

儿童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中的经典文章或优秀例文的模范作用,让学生学习名家高超娴熟的表达方法。对于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师生共同精细品读,感受别人是如何对环境、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表情、细节等方面所作的精彩的刻画与描写的。也许就一件平常的小事,但经过别人的精心构思,细致描写,就可以写的生动传神,感人至深。如《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为老人送行,《月光曲》中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过程就写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从一般精读到深入心灵的悟读,充分挖掘阅读对于培训学生的叙事能力的无尽潜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入情入景、品味方法的悟读,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表达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一学段的阅读与习作都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实际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名著,包括童话、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阐明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促进人类的进步的重大影响。无论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文化瑰宝,其本身的精神价值与表达技巧都是学习的榜样。在阅读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某些表达方法在自己的习作之中,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写的多是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当贴近,在作家的笔下,写得是多么生动感人。这是学生学写叙事作文的典范,多读多问多练,就完全能提升学生叙事的能力。

五、观赏优秀影视,感受艺术魅力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影响着学生的课余生活。要让学生适度关注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形象。经调查,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课余都喜欢看电视和电影,但缺少正确引导与监督,他们倾向于看搞笑类动画片或有一定暴力倾向的影视剧。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充分利用好现代传媒为学生学习写作服务。可以在校内或电影院观赏具有教育意义的爱国影片,让学生感受影片叙事的方法,强调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及环境描写的突出作用,也建议家长尽可能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看一些充满意真童趣的儿童片,学习他人叙事时是很善于用上述方法的,才能把故事演得精彩纷呈,这也正是叙事能力发展到艺术才能的极大展现,以便从艺术魅力这个角度来深度感染学生,让他们有想写的冲动和决心。

全面的语文素养必然要有很强的叙事能力,是我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而培养这种叙事能力绝非一日之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教育规律,深入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联系教学及生活实际,不断求实创新,并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学生不断成长并收获成功时,那是对教师辛勤播种和耕耘的最大赞赏。

上一篇:运用多元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谈家校联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