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

时间:2022-09-03 10:11:26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往往把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因此也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素质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生活场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驾起一条融会贯通的桥梁,尽可能使学生立足于目前的学习阶段,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说用将来对建设者的要求来激励学生刻苦攻读的热情,使之不断修正努力的方向,按照未来建设者的形象塑造自己。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大大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二、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得到良好发展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的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提出,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谁是主人公呢?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决,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实质是使学生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四、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必然存在联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我们在实现迁移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而且更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历史、地理及其它学科知识,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创新体验。

五、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加强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多采用一些多段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具体到内容是比较,或从语言到风格上比较……。二是指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支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比较,学生可以获得知识的“本真”,得到知识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辨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中多给学生以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只有这样,才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开创教育的新局面作出重大贡献,真正发挥“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创造性教学的再认识 下一篇:军训生活中辅导员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