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的统计特征

时间:2022-09-03 08:09:55

我国经济周期的统计特征

【摘要】经济周期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许多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正确的把握经济周期对于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过热的背景下,平缓经济周期波动,在经济过冷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将经济周期形成的内在原因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把握宏观政策的时点和力度,制定稳定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选取1978年~2014年的经济数据,指出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和统计特征,从定量的角度详细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周期。

【关键词】经济周期 滤波 波动特征

在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各国学者就开始关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存在着波动性,呈现上下起伏,波浪式、螺旋式的上升,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愈发深入,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增长的波动是存在周期性,这是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所具有的共性,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所处经济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等原因,所以每个国家的经济周期又存在着其特殊性。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三类:古典周期、增长周期和增长率周期。古典周期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总量经济活动绝对水平的扩张和收缩;而增长周期是将趋势项与循环项分离,研究循环项的波动情况;增长率周期是以增长率的波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考察的是增长率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时间长短可以将经济周期分为三类: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基钦周期分为大、小两种,小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大周期平均长度为二、三个小周期之和,该周期也称作短波;朱格拉周期指经济周期平均长度为8-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指经济周期平均长度为50-60年。此外,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30年提出一种周期长度为15-25年的长周期,并认为这是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本文写作目的是对经济周期做一些定量分析,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波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1978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指标,并且使用HP滤波法,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时间序列中的趋势成分和循环成分分离,取循环成分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所选指标为年度数据,所以不需要进行季节调整。

(二)HP滤波分解

文中选择HP滤波法作为处理观测序列的方法将GDP增长率中的趋势成分剥离出来,得到的波动成分即为经济周期研究的观测序列,增长率波动图。

(三)判断转折点

使用B-B法确定经济时间序列的峰、谷的出现时间,要加上两个约束条件:(1)要求峰与谷或谷与峰之间,即一个(下降或上升)阶段持续期间在6个月之上;(2)一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即两个相同转折点(峰-峰或谷-谷)之间的间隔大于15个月。根据B-B法初步判断1978年-2014年经过了7个经济波动,目前正处于第7个经济扩张期内。

使用转折点数检验,转折点数的多少代表着经济事件序列是否存在着随机性,设n=数列项数,m=转折点数,随机数列转折点数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差分别为23.33和2.5,由于GDP增长率序列中存在11个转折点,将转折点数标准化后为-4.93,其绝对值大于1.96(取显著性水平为0.05),因此认为经济增长率序列缺乏随机性,应该存在周期性波动。

使用自相关系数检验,计算得到GDP增长率的滞后1-12期的自相关系数,并计算得到每期的标准差,根据每期自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与每期标准差的1.96倍的大小关系,判断其显著性,检验后发现滞后一期和滞后4、5、6期的自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相应标准差的1.96倍,因此是显著的,这也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的长度大约是5年。

根据以上研究,并用“谷-谷”法进行划分可以将1978年-2014年的经济波动分为7个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 -1981年),由于年限的限制,第一个经济周期只能看到收缩时期,并与1981年达到波谷;第二个经济周期(1981年-1986年);第三个经济周期(1986年-1990年);第四个经济周期(1990年-1999年);第五个经济周期(1999年-2009年);第六个经济周期(2009年-2012年);第七个经济周期(2012年- ),目前仍处于该周期中,属于经济扩张阶段。

二、统计特征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特征,就需要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深入讨论,首先介绍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幅度、标准差、波动系数、波动扩张程度和波动的平均位势等指标的定义。

(1)波动高度:指每个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率;(2)波动深度:指每个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率;(3)波动幅度: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4)标准差:指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偏离长期趋势的波动幅度;(5)波动系数:指国民经济实际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的量值;(6)波动的平均位势:指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7)波动的扩张长度: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期的时间长度。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列结论:

第一个经济周期( -1981年)的波动深度为-4.34%,标准差为2.5,波动系数为-2.25,波动平均位势为-1.11。

第二个经济周期(1981年-1986年)的波动高度为5.08%,波动深度为-1.30%,波动幅度为6.38%,标准差为2.41,波动系数1.66,波动平均位势1.45,波动扩张长度为4年。

第三个经济周期(1986年-1990年)的波动高度为1.56%,波动深度-6.13%,波动幅度7.69%,标准差3.68,波动系数-1.61,波动平均位势-2.28,波动扩张长度为1年。

第四个经济周期(1990年-1999年)波动高度4.05%,波动深度-2.01%,波动幅度6.06%,标准差2.18,波动系数3.35,波动平均位势0.65,波动扩张长度3年。

第五个经济周期(1999年-2009年)的波动高度3.74%,波动深度-0.83%,波动幅度4.57%,标准差1.57,波动系数9.81,波动平均位势0.16,波动扩张长度9年。

第六个经济周期(2009年-2012年)的波动高度为0.91%,波动深度为-1.15%,波动幅度2.06%,标准差0.85,波动系数-85,波动平均位势-0.01,波动扩张长度1年。

第七个经济周期(2012年- )的标准差0.08,波动系数-0.13,波动平均位势-0.6。以上经济周期部分指标未能求得是因为部分周期仍在进程之中。

从上式分析可以得出,不论从波动高度还是波动深度都趋于平稳,波动高度的平均值为3.07%,从发展趋势上,峰位是趋于平缓的,最大值位于1981年-1986年这个经济周期,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国内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波动高度也就随之最高。最低值位于2009年-2012年,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虽然2009年开始经济恢复,但是重创之后经济恢复需要较为长期的过程,所以该周期的波峰也是最低的,此外,我国经济越来越趋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减少过快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峰位也愈加稳定。而波动深度平均值为-2.63%,最大值位于1999年-2009年这个经济周期,最小值位于1986年-1990年,波动深度趋于平稳说明我国经济“抗压性”正在增强。

三、结语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是以1978年作为划分的分界线,在1978年之后的经济周期波动具有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所不同的特征:(1)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提高,我国1958年-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高于5.2%,但1978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9.8%。(2)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周期振幅较大,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大起大落”,例如在1958年-1964年的经济周期中,波动幅度1978高达48%,而在1978年之后,我国经济运行更加平稳,经济周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高位-平缓”,并且经济运行转变为增长型周期,经济增长率均在零水平之上。

研究经济周期的意义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可以根据经济形势改变企业内部生产计划,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因此,经济周期的相关研究对于今天的市场经济来说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全,郑挺国.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01).

[2]黄赜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J].财经研究,2008(11).

[3]黄赜琳,朱保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事实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07).

[4]岑丽君.经济周期协动及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上一篇:浅析《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与学的要求 下一篇:集贸市场计量检测的当前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