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扬起写作的风帆

时间:2022-09-03 05:50:47

让学生扬起写作的风帆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学生写作的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爱上作文,无疑是必要的。

写作情结具有情感性、强迫性、持久性,在写作过程中,影响着学生创作的基本倾向、题材取向、作品风貌以及学生创作的情感。有了写作情感,学生就会扬起写作风帆,一改懒于写作、害怕作文、不会作文的风气,变得愿意作文、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心中充满写作的欲望和冲动。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结,让学生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写作热情呢?

一、借助合学习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要善于寻找兴风作浪的“石”,来激发学生创作“美”的情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合课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搜集和处理题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

比如,在进行“合学习――主题探究‘桥’”这一活动时,我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有关桥的历史与现状资料,准备好图片和文字,诵读有关桥的美文,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实地观察张家口市里的著名大桥各具特色的景观:雄浑威武的建设桥、设计巧妙的通泰桥、空灵飘逸的商务桥等,去感悟平凡的桥留下的不同足迹,使学生胸中涌起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好的作品一定来自生活,绝不会是仅仅从书上看来或凭空想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当然,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与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点,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位同学在写作《____,也是一种幸福》时,她就选择了最基本、最狭窄的生活范围:学习。她这样写道“在我看来,解出一道难题,也是一种幸福”,“这道题,看了好长时间,才看懂题意,但怎么样都做不出来。作为学生,不能不完成作业,更不能轻言放弃,我先用a种方法,再用b种方法,但都不灵验;换个角度再想,依然此路不通。正当我绞尽脑汁,殚思竭虑,一筹莫展,几乎陷入绝境时,突然眼前一亮,多种想法撞出了火花,思想豁然开朗,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算,奇迹出现了。我万分高兴,不由大声嚷道‘做出来了!做出来了!耶!’其声之大,令人吃惊,连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爷爷也吓了一跳。”这样真情自然的表白,只有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来。

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思考人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热爱写作”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跳出“闭门造车”的写作传统格局,让学生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的过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作为城郊中学教师和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体验。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会使他们笔下生花。冬日的早操操场上空,常常会挂着一轮明月,在披星戴月中,师生完成跑操;市特殊学校,留下我们师生探望智障孩童的足迹;清明节时,新团员的入团宣誓,佩戴团徽,会在烈士陵园进行;母亲节,我们师生会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等等。这些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积累了写作的生活素材,奠定了写作的基础。书籍读得多了,生活积累得丰富了,就会引起情感的倾诉愿望,就会引起表达的欲望,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写作了。

四、营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作文时,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思路中断,无法选材立意的现象。为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我营造与文题相关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启发学生潜在情感。指导作文《我的妈妈》时,我先出示一段有关5.12汶川地震中“最伟大的死亡姿势”的文字和图片:“救助人员发现时,她已经死了,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这是世上最伟大的死亡姿势:她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成匍匐姿势,身体被压得变形,成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雕像。后来,救援人员在她的身子底下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开她身上的废墟,从她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着的孩子,约三、四个月大,娃娃完好如初,还在安静地睡着。医生准备给娃娃做身体检查,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妈妈留给娃娃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接着我播放“为子割肝的暴走妈妈陈玉蓉”的图片以及事迹:今年55岁的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前不久,叶海滨的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在手术前检查中,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需要母亲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陈玉蓉从医院出来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塞回碗里去。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医生说“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然后我设置场景:你病了,妈妈会怎样?当你风雨无扰地坐在课堂里时,妈妈在做什么?

结果,此次作文学生思如泉涌,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

教无定法,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常新话题,需要不断研究。老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学生才能用激昂的文字放飞自己的梦想,用手中的笔扬起写作的风帆。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新区中学(075051)

上一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