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IT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9-03 04:58:53

“做中学”IT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探讨高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之道。根据工程教育“做中学”核心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按照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以软件技术为试点专业,借助参与国家示范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深入探讨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三阶段技能递进的“做中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程教育;CDIO;做中学

信息技术支撑了新兴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需求的IT应用服务需求日增,例如已认识到信息化之信息服务就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兴经济中最重要增长点之一,社会对高技能IT人才的持续且庞大的用人市场业已形成。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似乎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怎么走呢?学校(本文重点讨论高职)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才能适应业界的需要呢?从誉为信息时代的本世纪初以来,在国内外一直是热议的课题。

1“做中学”是高技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高素质、高技能。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才有仅仅十余年的发展时间,其办学方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沿袭专科(所谓本科压缩饼干),带有浓厚学科教育的余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大程度都是在为摆脱旧模式而战。所以,从根本上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以全新的高职培养模式消除旧教育模式的痕迹,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作为一个突破口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其一,信息技术在本科院校可以是一门研究性或工程类的学科,而放在高职却是一门以技术实施为主的应用型专业,具有代表性;其二,信息技术类专业几乎各校都有开办,可以广泛折射各高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水平;其三,信息技术是属高新技术,并对其他专业有渗透性、带动性和融合性,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强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所谓关联原则[1]。

例如,属于信息技术类的软件技术(或软件工程)专业,其课程建设都是基于单科设置,各个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重复,连贯的知识点不能有效地体现项目工程上的相互联系,教师固守传统一维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往往是知所学不知所用,加之企业对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行软件专业的课程建设成为当前软件专业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国际国内的很多工程教育类高校均在教改上推行CDIO。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当属工程教育。CDIO是一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其主要思想是: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的过程中朝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CDIO的核心思想是 “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即“做中学”[1-2]。

“做中学”是CDIO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市场的观点看,所谓“做中学”,是指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遵循“企业需求”至上的原则,所以“做中学”是深度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目前高职很多专业的课改都是围绕姜大源教授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与重构思想进行。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却是围绕基于工作任务展开的。例如,对一名软件工程师,编码是其主要的工作成果,一般难以对其程序代码及编码过程进行评价,所以对他的工作只能是按照黑盒理论进行任务测试,这就要求在这类专业培养符合这样一类的特点。因此,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突出在实际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做项目中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改方向必须是“做中学”。

2 “做中学”――理念与实现

企业需要的是有素质有技能、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角色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分离,上完理论课再做实验实训。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着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性差、专业知识的关联应用能力不强、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等缺陷。以教室为平台的教学方式难以胜任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

调查研究分析企业适合高职层次的信息化岗位群、岗位任职资格关键能力。调研收集的岗位涉及45个IT岗位信息,能够分析归纳出岗位的关键能力因素。再通过调研企业管理层(特别是诸如企业HR和CIO们)对于我们高职层次的IT人才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就可以建立高职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模型,从而为高职IT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然后,根据IT技术以及技术应用等专业性内容,以“做中学”思想为主导,探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即,①最大限度改变课堂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探索边讲边练、边做边学乃至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②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例;③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探索通过校内生产性实习强化学生顶岗实习能力的办法[3]。

因此,构建逼近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学环境,采取取材于真实项目并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及专业关联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项目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教学能力强且具有真实项目开发经验的双师型教员,是实现“做中学”的几个要素。改革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 按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改革需要在“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找准定位,明确规格,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2) 按产品研发流程构建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品研发所需的项目能力设定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框架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将产品研发流程作为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以产品质量标准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 按能讲会做的要求建设教师团队。实施做中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需求分析及项目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并善于将教学计划中的理论知识点融合到做中学课程中去,善于将几门专业技能关联起来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4) 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营造教学氛围。高技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需要加大实训环节比例;需要仿真的实训任务和案例;需要企业化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

5) 按企业应用需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传统教学中以学习知识为目标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促进知识学习的框框,将企业应用需要转变为学习任务,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软件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与实际需求结合紧密的专业,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软件维护,都需要学生具备理解分析应用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建设校内仿真实训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在 “做中学”中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同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建设能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并且弥补学校内无法学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3践行“做中学”

实践出真知。在我校进行国家高职示范建设的近几年,我们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型和国内几所高校的试行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仅在系一级的专业层面试点),并利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按“做中学”理念和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核心思想,以软件技术专业为重点,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纳为如下几点。

3.1基于做中学,制定和实施“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确定“项目导向、案例驱动教学、三阶段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岗位要求,制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技术路线为主线,以项目为核心,突出职业定向性,强化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将3年6个学期划分为4-1-1三个大阶段,构建学期能力“递进提高”的课程体系;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等多种形式,优化教学资源和环境,促进专业建设全面发展;采用“项目(任务)导向,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强调素质养成教育,全程贯穿,技能与素质训练并举,培养素质高、技能好、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3.2课程体系建设

在“项目驱动教学、教与练交替、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携手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软件开发、测试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明确相关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形成能力指标集,并映射为课程集合。在此基础上,设定学期目标,确立核心能力课程,从而构成了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3]。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先基础后专业、先局部后整体的组织方式,首先将职业能力目标分解为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子目标:基本职业技能、项目技能、岗位技能。对于各层次目标,以相适应的项目研发过程为背景,由整体到局部,设计学习项目,组织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3.3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适应“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需要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完善,依托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校内实训基地及相关实训室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应该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训、实习与企业工作实际相适应,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实现“毕业、上岗零过渡”。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为宗旨,具有多形式、多层次,分阶段持续开展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形式是指实践教学采用单元训练(课内实践)、模块训练(单科目课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训环节、岗前强化训练、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多层次是指通过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以及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对专业由感性认识逐步深化到理性应用。明确每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分阶段是在三年贯穿实践教学的前提下,设定阶段性能力目标,分步实施实践教学,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3]。

1) 建设IT职场硬环境。按行业岗位群属性与企业共建计算机及软件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环境企业化,探索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基地具备专业性强、较好的研发实力,基本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需要。

2) 营造IT职场软环境。在实训管理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综合实训实习管理平台,集打卡、项目进度和作业管理为一体,校内校外网络环境为一体,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之中,融专业教学于行业需求之中。

3.4教材设计和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编订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边学边练,教学设计上按单元基于软件设计(工程)提出项目目标的具体任务,实训环境要求里列出项目实施所需的实训设备和条件,相关知识引入了完成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项目分析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项目实施描述了实现项目目标的具体做法和步骤,项目考核标准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判尺度,项目扩展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多的相近项目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实施中,教学讲义的编写必采取校企合作方式,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加盟编写团队,或采集企业工程案例编入教材。规定讲义试行一至二轮后,方可考虑与出版社合作,力求以高水平和真正项目驱动标准编写教材。迄今全系已在国家一流出版社主编教材50多本,其中“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6本。

3.5师资队伍建设

“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①鼓励专任教师以各种形式走近企业乃至走进企业,结合专业,了解和熟悉市场,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②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加盟教师团队,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形成;③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④以工程能力及学术水平双重标准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例如,引导教师提高技能,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可采取如下办法: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要有一定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在“虚拟公司”中指导学生;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研究课程内容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我们试点软件专业按上述方式组成和培养的教师团队在三年示范建设中显现优势,除优质完成学生培养任务之外(企业普遍评价高于一般),2007年以来,专任教师团队获得工业攻关等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6项,单笔20000以上企业横向项目逾20项,获得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项。

3.6以赛促学、以活动促学

重视每个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每个技能竞赛过程就是“做中学”的过程。这些竞赛其中包含了CDIO概念的全部内容。每次比赛都设立一个主题,即给定构思的对象,进行任务分析、分解。比赛提交技术方案与设计,表现构思。许多比赛是需要提交样机和模型的,即要求把设计方案实现,然后提交设计与作品,参加比赛展示或答辩,说服评委和观众,争取他人认可,甚至实际运用和产品推广。以作品参赛的科技竞赛其实就是实践生产与技术创新的实战模拟,是CDIO模式教学的典型形式。软件技术专业正是通过此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向高水平学习进军,促进课堂教学向深层次转化,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三年学生在参加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竞赛、工信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等多项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均能取得名列一流的强队荣誉。

4结语

我校软件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并实践基于工程教育的“做中学”教学模式。通过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工程教育的环境,采用工程化的思考解决问题模式,引入企业项目的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问题分析解决、团队协作、自我知识拓展等能力,能够完成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运作,达到企业软件工程师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需要,设计多层次学习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获取知识,通过项目实践形成能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保障机制,包括打造“能讲会做”的教师团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软件产品质量为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衡量依据等,使得“三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 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9-20.

[2] 严雪怡.“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J]. 职教论坛,2009(1):58.

[3]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1):45-48.

Exploration on “Learning by Doing” Training Pattern of IT Higher Skill Talents

LI Luo, GU Linglan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300,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way of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learning by do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idea of project-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from CDIO,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our specialty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s, with software technology as an experimental major, we have in-depth discussion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nd probe into the three-phase progressive skill training pattern of learning by doing, by the cha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ke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DIO; learning by doing

上一篇:北京市海淀区普教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下一篇:基于CDIO模式的数字游戏策划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