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寻找现代教育的灵魂

时间:2022-09-03 02:52:59

教育回归生活:寻找现代教育的灵魂

摘 要 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教育对人的心理成长的,知识积累的重视很高,但对培养人的社会性的重视却远远不够。教育需要与生活发生更广泛和深刻的联系,关注师生幸福以及在目的上回归生活

关键词 教育 生活 生活教育

理性是人的理性,人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存在。人的理性最初便带有了希望之光,理性从一开始是温暖的,如果他是冷酷的,那么人从未感受到温暖。然而,人逐渐发现的事实是理性是那么锋利的宝剑,他们一直所做的事情是把他变得更锋利,把理性变成纯粹的理性。那么人类的成长就会感受到了寒冷。无论何时,对于理性自身来说,自己总是那么回事。人的理性如果没有希望的光彩,就不是属于人的理性。那些希望是来自于生活的存在感。感受到生活的存在是温暖的。教育是传递和发生理性的实体,教育一向尝试着理性的冷酷与温暖的困惑,人的理性如果成为纯粹的理性就会成为更加理性的理性,这就是这个困惑的外衣。人所尝试的就是去除人性使理性成为纯粹理性。教育发展的历程不自觉地这么做,教育所缺失的希望需要一种替代品,它是由目的来填补的,即便如此,生活的存在感丧失了。现代教育脱离生活的存在感是理性纯粹的表达。如果说教育缺乏关怀,那么意味着教育远离了生活的存在感。教育一旦有了目的就成为了纯粹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现代人是在寒夜寻找迷失感的一些人。对人性来说寒冷与迷失是难以承受的,理性需要一种回归,一种由理性纯粹到人的理性的一种回归,教育需要一种回归,即由目的教育到人的生活的教育的回归。

一、生活教育

裴斯泰洛奇于十九世纪首先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学说,该学说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理论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在《天鹅之歌》中他阐述了“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杜威提出了“生活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教育思想,生活成为了其教育理论的重要了逻辑起点,在其理念中教育就是生活。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其老师杜威的影响下,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时陶行知总结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在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原理》第二版一书中给教育的定义为“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此定义中的个体社会化是具体体现在个体存在的社会性之网中的,它不但联系着自己的亲戚朋友、地域文化、社会层次、生活风俗与习惯,同时也凝聚着个人的性格、情感、理想与追求,个体的社会化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因为其社会空间的不同,个体的社会化也不尽相同。在时间上,个体的社会空间贯穿人的一生,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直至生命的结束;在空间上个体的社会空间延伸到其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过程及其影响范围。个体的社会化虽然具备超越物质空间的特性,更倾向于个体的生活习惯化得养成、思维方式的培养及其价值观的建立,但是也具有以物质空间中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依托的特征。脱离了个体所存在的物质空间、与其有关联的一定数量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社会化犹如没有安身立命之体的魂魄 ,无从依附。

古代教育历史上早期的教育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产生的,教育不仅论述生产劳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论述人与社会关系的诸多问题,最初的教育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现代人类学家在遗存的人类原始部落中的发现,已经以大量胜于雄辩地事实证明了,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是与一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直接融为一体的”。在中国最早的学校“庠”中,老人对孩子们口耳相传,对孩子们进行最初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基本都是生活所处环境中的事物,可能是指导孩子辨认部落周围的动植物,阐述生活的风俗习惯与活动方式,指导孩子学习占卜与捕猎技能,讲述部落祖先或长辈的英雄事迹等。这些学习的内容都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围绕着人、人的生活、周边事物发展变化着,总是跟个体生活和人类社会密不可分。在老师面对面的讲述中,学生对这些学习内容的理解会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其心中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其学习效率也自然会比较高。“当他生活中的要素由一种自然地存在转变成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之生命也就由原来的懵懂天成走向了文明与自觉。这种换民成俗的教育,被人类学家成为濡化”这种教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更甚至是进行面对面讲授的老师也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熟悉自己生活的当地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开始积累经验,传播知识。慢慢的有人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脱离了出来,并且专门从事着教育的活动,这样教育也从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脱离了生产生活实践,成为了专注于精神产品的发展创造的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言“所学的其他东西大部分都同生产无关,而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量知识有完全被忽略了。”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将教育作为仔细辨别并发展人们潜力的工具。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认为智慧、勇敢与节制是一个善的国家必须具备的三种最重要的德行,金质、银质与铜质这三种人是实现上述三种德行的人。根据不同的人发展的潜力不同,金质的人发展为哲学王,银质的人发展成为军人,铜质的人则发展成为平民。教育的功能就是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种类的人,在一定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一边培养他们所应具备的德行和能力,并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分类淘汰,以便教育出金质、银质及铜质三种不同的公民。除了辨别、选拔之外教育别无他用。

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赫尔巴特将其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与伦理学基础上。他一方面用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进行教育设计,从课堂、教材到教师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安排好的,技术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赫尔巴特赞成康德的论点,将人类的所有行为统统纳入绝对的道德规范中。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心理规律被视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趋势、过程,是一种事实性的表达。课堂被看做生产车间,教师的行为方式被一种所谓完美的技术来设计,学生一方面受到知识的控制,一方面又要受到老师的控制,在这个课堂车间里,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产品。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手段,生产学生的简单塑造过程。

上一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浅析中职院校动漫设计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