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读的深度与高度

时间:2022-09-03 02:41:38

也谈阅读的深度与高度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本,随着时代的久远和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其中的言语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差异性和生成性,特别是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作者,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是思维之流,是语言的智慧;对于读者,它又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有些课文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需要足够的时间细细咀嚼、揣摩,方可体味其中的真谛。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和课文文本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使文本的意义处于不断地被创造性的理解流动之中。有的老师往往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低估学生的阅读水平,师生频繁的对话代替了学生潜心的品读、深入体悟、自主表达。课堂上没有学生静思、细读的时间,更不要说阅读发现的体验和惊喜了。其实学生身上往往有难以估摸的巨大能量,我们应该为学生的思考保驾护航,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就体现在他们的思考过程中,而过分追求即时效果的语文训练,致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身心俱疲,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

一、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课上老师不是引导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有的体验,而是把作者的经验抽象化,企图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等同的情感认知。他建议老师应建立学生和“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是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它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乃至心理镜像,是“这一位”作者依赖其独特境遇所生发出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它的言说对象,是个性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叙述的,是莫顿・亨特一辈子铭心刻骨的童年经历;《生命,生命》的谈论者,是每一举动都要忍受大痛苦的杏林子;《安塞腰鼓》所描绘的,是世上其他人过去所没有看到过,除非读过刘成章“这一篇”散文,现在也永远看不见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何其芳眼里的秋天是清幽、清冷、清静、清甜的乡村图景,在那里,我们可以倾听到“这一位”诗人的深情絮语;马致远的秋天,则是一幅“这一位”戏曲家斜阳里随着马蹄声渐行渐远、踽踽独行的剪影。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内涵,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惑,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回荡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学生与课文的链接:

1.对不同课文的学习类型结果进行分析

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基础上,吴红耕将语文学习结果分为三类:语文基本技能、语文高级技能和态度及品德。为了使教学科学化,不犯搞错学习类型的错误,在老师的课堂设计中,应引入任务分析这一环节。任务分析首先应确定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学习结果的类型;其次是确定学生的起点,最后是分析从起点到达教学目标所需要的中介目标(又称使能目标)及其顺序。经过任务分析以后,可以明确哪些课文需要教什么,怎么教。

2.提供背景知识、文体知识

提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一些时代感较强的文章。如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这类文章,那么老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应对这类文体的特点做必要的补充,即提供“先行组织者”。提供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讲解,也可以是给学生印发有关材料,也可以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老师课堂提问。还可以观看视频,比如教授《安塞腰鼓》前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原汁原味的陕北安塞腰鼓的击鼓场面,让江南的孩子感受来自黄土高原的生命的激荡,从而对文章精彩的描述有更好的把握,进而产生共鸣。

二、教师精心设计,投好课堂每一“石”

如今我们老师普遍都能有问题意识,课堂上我们常希望自己的一石能激起学生的千层浪,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投好这一石。在当下语文课堂中随意的提问,模糊的提问,机械的提问,琐碎的提问比比皆是。甚至由于问题预设的无效,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流失。教什么决定怎么教,老师要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之上来设计问题。王荣生教授认为,文本解读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体式,即不同的文本侧重不同的解读方式;二是依据学情,学生懂的不教,教学生不懂的。找准一篇文章的突破口,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文施教。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将决定着课堂对话的水准。

要减少碎问碎答,在一个主要问题上做得精深,该讲的讲该放的放。提供给学生方法,贵在点而不透,言而不明,让学生自己进去,去“透”去“明”。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考虑到以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为前提,让学生尝到了智力劳动的乐趣,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课堂这方蕴含希望的水色中畅游:阅读教学要把根深深扎存文本的十壤之中,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已经越来越显出它的重要性。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老师深入解读文本,能够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

语文教学要用生命的感悟情思去穿越生活的表层,探究掩藏在潜流深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引导学生一起叩问与追求人生的温暖与感动,辛酸与痛苦,体悟人性的喜怒哀乐,人世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也就是说,要引领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深度。阅读要想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需要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沉浸在作者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中,用心走进文本的内生活,并静静地思考和倾听;需要老师对文本做好披文入情、品味隽永的工作,拥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和精神,精心设计问题,将文本内容变“实”,使课堂教学变“活”。

总之,静心、精心方可成就阅读的深度和高度。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更轻松、更自然一些 下一篇: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泰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