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 审视新问题

时间:2022-09-03 11:57:05

实施新课程 审视新问题

一、教师们应该面对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甚至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势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经过培训,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尤为欠缺,不懂得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只好“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还是经常会采用“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十分严肃,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和师生间的积极、友好的交流。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

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怎样学,学得怎么样。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还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认为,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因此,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一类教师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强调“为探索而探索”,将探究性学习绝对化。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二、基层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学校课程的编排,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给高中学校提出的一项新的、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原来以统一性为主的课程模式下,“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表”,学校在课程编排上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课程方案、学生的课表,无不反映出学校课程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水平。但从实际的操作来看,确有相当数量的学校课程设置混乱,无计划、无标准,各学段课程设置不平衡,持有“走一步,看一步”的观望态度;还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将语数外等高考科目增加课时1--2节,非高考科目如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减课时或不开设,必修课程开设不全。出现以上局面的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对新课程及其管理的一些理解误区,再加上管理技术上的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原因。

三、 地方政府需要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的保障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必须强化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然而,到目前为止多数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类重要的课程资源还得不到保证,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教学仪器、设备、器材严重匮乏,不能开齐必修模块和拟开设的选修模块的各项实验;还有的学校图书资料陈旧,没有添置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文本和电子书籍、音像资料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新课改必要的资金保障。多数地区不能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新课程的教学服务,还需要地方政府作必要的协调。

四、国家政策需要明确的问题:评价体系的导向性

新课程标准对教和学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评价课改成果?新的评价方式是否纳入管理机制,如何运作?课改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问题十分关注,并且顾虑重重。考试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只要国家的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由于2009年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在不知道高考模式的情况下,有的学校一方面执行课改要求,一方面却暗暗拿老课程来补,其结果只能加重学生负担;还有的学校则抱着“情况不明,就地扎营”的态度,继续按老的一套搞。

五、教材专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教材体系的严谨性

新教材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编者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中会发现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不同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总体上可归纳如下:

一是过于复杂化出版社不应该只考虑商业的目的,对教材的策划选材内容难度加大。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来实施课堂教学,是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但是由于有的教材太难,容量太大,许多学校教学内容完不成,只好增加课时,加重了学生负担;有的教材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后关系,没有作任何铺垫,突然出现新的概念、术语,原理表达使用的术语也前后不完全一致,违背了学生由浅人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给教者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困难;有的教材单元的编排上跳跃性过大,说是逻辑上的螺旋上升,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并非如此,学生在实际上往往很难把握和领悟;有的教材将传统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但教材中仍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有的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相应的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二是过于探究化教材的编者试图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用大量的阅读材料来说明观点,并设置探究活动来达到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但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不够简洁明了,缺乏严密性,给人一种无从入手的感觉。编者试图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对的,但探究活动设计过多,课堂时间的限制使得很多探究活动不能展开。新高考方案的导向下,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花时间去进行相关的探究准备和探究活动。

三是过于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已经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教材提倡使用计算机、传感器等现代化设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探索研究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推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一些不具备现代化设备的学校,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借助信息技术等来描绘图像、探究性质,就成为虚设。

四是过于简洁化新教材的有些内容过于简洁,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老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了一个难点。可以操作的各种练习题很少,说是把主动权和积极性留给教师和学生去自主开发,实际上现在的教师工作任务非常重,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开发和探索。

(孙早利,辽宁省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在新课标下谈“授人以渔” 下一篇:活力四射的英语课堂才俊汇集的阳光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