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困境\深化

时间:2022-09-03 09:45:11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绩,这也着实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然而,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病,这也是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的。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个非常难以掌控的命题。本文拟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辅以笔者家庭(家乡)的生活变迁情况,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情况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达到比较客观地评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进程 体制改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反过来也不断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统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笔者大胆提出“六字说”,即“推进、困境、深化”,以图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较为恰当的概括,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而述之。

一、推 进

所谓推进,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提出伊始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以推动促进为特出特点。

(1)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因其紧扣中国现实,实事求是地以中国国情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即得到了有识人士的支持并不断加以发扬传播。如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去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使得它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主流思潮,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深化铺平了道路。

(2)但是,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这样的宣传是正确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流向和政治纲领,否则将很快被其他政党占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无疑问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流向和政治纲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就是以此为执政“航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2〕这是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容抹杀的。

(3)马克思曾说:“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先满足吃、喝、住、穿的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他活动。”〔3〕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个“第一个前提”。以笔者家乡为例,在七八十年代,父辈们挑米到市区出卖,短短五六十里路的距离却要早出晚归。现如今,可以随便开着自家的车子往往返返好不自在;曾经想要看上一场电影,只能盼着集体播放,大半年才放映一次,现如今,随便在家里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即可实现;曾经遭受着“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时哪里敢想象现在居然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一应俱全……所有这些,却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农村成为了现实,岂能不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二、困 境

所谓困境,是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中国需要解决的各类难题越来越多,中国在这样的当口必须坚守阵地、迎难而上。

(1)本来,困难的存在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不应大惊小怪,但因内外部的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完美扮演“大国”的身份显然太不容易。外部因素如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金融风险的捆绑式存在、世界领航高科技的不断出现和改进等,内部因素如中国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民生问题的不断严峻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缺位、科技时代背景下国人道德伦理的沦丧与缺失等,这些无不时时刻刻考验着中国共产党、考验着中国政府。一如总理所言:“我们要感觉到自身的危机,中国现在所处的位置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带着如履薄冰的感觉,要认真面对当下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已经处在攻坚克难时期。”〔4〕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公民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当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当下中国所有问题聚焦的核心点,宽泛一点来说就是要想尽办法保障人民群众的人权。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实现人民获得实质平等的经济条件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应当承认――高度的民主性和深广的群众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特点,这也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必须切切实实地保障人民的民利。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就外部环境而言兴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多,事物的本质由其内因决定,中国唯有对自身内部因素进行治理,创新体制,从而达到强大自己的目的,这样中国才有望走出困境。

(3)可能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当下的困境是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一开始的提出仅仅是作为一个新事物而存在,它的发展演进是因为本身符合群众利益所需,得到群众的支持。而当我们截取其中一点,比如中国的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事物之所以“发病”是因为这个事物的某个组织机能出现了病态,当下的中国恰恰就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单就理论而言,应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比较完整健全的;而实践上,因为加入了人类这个角色,往往容易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原因在于人类很难被理论性的东西合理有效规制,这反映在社会管理这个层面上最典型的就是政府管理的缺位。这似乎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通病。

三、深 化

所谓深化,是指对于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进一步改进深化,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

(1)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显然,今天中国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屋建瓴的指导。辛亥革命以后的100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如黄河之水,艰难曲折、百转千回,但毕竟滚滚东流。

(2)从理论角度而言,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融合,使之更加具体化。增强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度,打通理论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通道,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赋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大众文化的形式,缩短重要理论与大众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之间的距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述语言尽量转变为符合大众思维方式、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全方位、宽领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之融进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可和支持。〔6〕

(3)从实践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要强化政府的管理角色。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并非是要扩大政府的权力,而是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不断革除生长于政府体内的“病菌”,进而打造一个健康的机体。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参悟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内涵的前提之下,针对老百姓真正痛恨的诸如、办事低效、推诿扯皮等行政问题进行有效整治,加大力度,绝不手软;针对市场经济领域中恶意竞争、哄抬物价、投机倒把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要始终弄明白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事情,落实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每一项事务,真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服务于人民。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并充分保障民众的民利,“依然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自由的发展奠定基础”。〔7〕

四、结束语

实际上,笔者觉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评议就是要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当作何改进?推进、困境、深化,这仅仅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评议实际上是要考验我们对于生活的关注度和思考深度,只是这样的关注度和思考必须上升到中国社会的整体高度。中国共产党如何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值得我们深思,其中也包含有我们作为社会个体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参见《邓小平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数据来源:曾培炎.开拓创新,把握未来[J/OL].2006-5-21.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4]谈09年中国经济:这是我们攻坚克难的一年[J/OL].2009-12-1. .

[6]部分观点来源自《衡阳日报》. 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考[J/OL].参见衡阳党建网. www.hydjnet.省略/node/21412.

[7]主要观点来源于:①清.在自由的王国里翱翔[J/OL].《西南政法大学报》.2011-5-31(总第147期);②清.浅谈民主制度的发展性[J/OL].《西南政法大学报》.2011-4-18(总第144期)。

上一篇:试论精英行政与民主行政视野下的我国政府行政... 下一篇:浅论民主 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