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育的一种误区

时间:2022-09-03 09:37:47

浅析课堂教育的一种误区

分析了课堂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教育误区,认为走出误区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育误区教学策略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调查数据表明“老师批评”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按常理来说“老师批评”是教育学生,本不应该使大量的学生感到害怕。但是,当老师把个人情感因素过多地加入批评时,批评教育就容易走入一种误区。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表现为一种讽刺挖苦时,对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一、课堂纪律教育误区

课堂是师生进行交往的重要场所,在交往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会产生矛盾,课堂上学生难免有违犯纪律的行为发生,教师给予批评,有时善意的批评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把教师放在眼里,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批评,采取公然“对抗”的态度,置教师于尴尬境地。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此时,批评学生常常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往往意气用事,有些教师就会采取心理惩罚的措施来威慑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贬低的方式批评学生,无形中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教师课堂纪律教育中的一种误区,因为这样的批评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学生,认为教师使自己在同学中丢失面子,就会在内心产生对教师的“憎恨”,学生会用冷漠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教师这种批评方式的不满,甚至一些学生选择自暴自弃、逃避上课,这是学生在接受课堂纪律教育上走入误区的一种表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课堂上,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圣贤之言的传达者,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被统治者、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在交往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无知无能的人,可以任意塑造的物。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利和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控制学生的活动,控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师生在课堂纪律教育中走向误区。

二、走出误区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是处于发展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规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及其进程,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职业角色,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作用,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对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宽容和最大的信赖。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这一相互作用中,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作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在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指导下,才能开展积极的师生课堂交往活动。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享交往中形成的丰富资源,改造自己的生活,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不断完善自己;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是朋友和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获得完善、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思想和正确的判断力。因此,我们认为走出课堂纪律教育的这一误区的必要条件是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建立。

三、走出误区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在建立了正确的“师生观”之后,走出课堂纪律教育误区的教学策略:第一,教师要首先避免进入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用公然“对抗”的方法,对待教师的批评时,教师的生气发怒以及用讽刺挖苦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其本身就证明教师已经被学生的“对抗”手法所引诱,自身的情绪也受控于学生了,教师情绪的激动容易导致失去理智,这正是学生“对抗”所要达到的目的。此时,教师应该采取行动及时终止误入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冷静,用理智和智慧去化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而不是迷失在保全面子等问题上,这本身就背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教师运用建设性的批评。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对抗”,实践证明,教师采取建设性地解释学生的错误给予反馈,恰恰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些明确的解释使学生清楚应该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三,提前设定课堂上的明确规则。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同这个规则,使每一位同学成为规则的认同者,分担一定的责任,教会学生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负责,教师不要盲目的在矛盾中替学生担负起了责任。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引导人生,使人成为社会人的活动,学生要在学校和社会上成功的话,他们必须学会把握自己的学习和行为。

总之,教师只有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积极应用新的教学策略,正确处理课堂矛盾,就不会走入课堂纪律教育的误区。

参考文献:

[1]王辉.校园情境中的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

[2]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著.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王坍.语言:师生心灵之约[J].教育研究,2002,(2).

[4]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

[5]钟启泉.班级管理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系西安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JGY30)。

上一篇:基于试题评价―引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 下一篇:中职化工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