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思考缺失的审视

时间:2022-09-03 06:24:55

对语文教学中思考缺失的审视

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如何呢?笔者以为,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不会思考、不愿思考、不能思考正成为许多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

许多学生畏惧、讨厌学语文,花了很多时间不知有何收获,远不如解一道数学题后所带来的成功感那样直接、清晰、强烈。于是便逐步地将时间倾斜到数学这样效果显示快速、评价明确的学科上来。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变得越发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能思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一些语文老师自身也没有思考的习惯,缺乏思考的能力,备课只是翻翻教参,上课只是照着教参讲,以空对空;上阅读课无组织、无要求,任由学生在图书馆随便看,美其名曰:扩大阅读量。阅读量固然要扩大,可是是不是读的多就掌握的多呢?其实未必,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许多学生实际上用的是沙漏似的读书方法,读的多,也忘得快。如果教师自己不读书不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地讲学好语文要多读书,对于学生而言无啻于一种极中肯的废话。笔者以为,在读书时老师应该给与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一套计划,提出具体明确有序的方法,并且能身体力行,给学生做示范读书的方法,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启发学生看到思考、模仿思考、学会思考、进行思考。

学生思考的缺失,不仅在于以上技术层面的方法缺少,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目的的歪曲理解。利希顿堡说过,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取得不再思考的权力。读书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活动,这样读万卷书不一定是好事。实际上我们周围许多人内心一直就有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学而优则仕。学只是手段,做官追求权、利才是终极目的。如此学习,怎会关心文章的真谛,即使思考,也是学习之外的思考,于是劝人读书便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不认真读书中考怎能取得好成绩?怎能上个好学校,怎能找个好工作怎能……如此功利性强,功夫在诗外的庸俗论调又怎能让学子们以平静的心态去感受思考所带来的芬芳,体验感知生命的百味,进而领略生命的厚重呢?

以这样异化的方式读书会有什么后果呢?余华说,“太监化”是中国知识者最大的特点。“知识太监”所创造的知识只能是“太监知识”。如果我们再以此种方式教育下去,我们培养出的只能又是一群“知识太监”。中国历来不缺乏文学家们精美的诗篇,可是问苍茫大地,除了先秦时期产生过几位思想大师,之后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过什么深刻的思想者呢?回答是几乎没有。正是因为思考的异化、思考的缺失才让今天的我们在一片繁华的喧闹中焦躁、不安、失落。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思考。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讲:人“知”外物有三种方式直觉、知觉和概念。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知”就是直觉,由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就是所谓的直觉。离开个别的形象而抽象地想到意义就是概念。直觉与知觉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步直接的阶段,只有通过这二者我们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正确认识,前二者较多所需要的是形象思维。现在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对事物仅限于对概念的认识,而不关注这种概念是如何得来、形成的。这在写作表达中体现的极为集中。比如写《我的母亲》这样的题目,只是概念化的说母亲是关心我的,那么这种概念化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学生不关注生活中具体地事件,拙于形象的表达,只好选用那些即使不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想出来的老套故事。于是便出现惊人的雷同:不是我生病了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要么放学逢下雨,妈妈来送伞,要么考试没考好,妈妈鼓励我走出困境(只写鼓励的字眼,却不写如何鼓励)如此将自己的个性体验抛诸脑后,将自己的形象思维完全放弃。此种写法必然导致文章瘦骨嶙峋,毫无趣味可言。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考,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神与物游”这样的体验与感受,使作品血肉丰满,这是写作必经的途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独特的直觉、知觉后达成的概念才是深刻的。如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一些人、事、物、景,只要我们不急于跳跃直觉、知觉阶段,用心的思考一定会有鲜活的、生动的形象生成。对于文本中一些经抽象后的概念性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也莫过于通过还原成形象来理解。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此句中的“乱”字极富概括力,诗的丰富内涵也尽含于此。那么如何进行赏析呢?笔者在教学此诗时,恰巧教室外的花坛中有一个花圃,引导学生看过花圃后,对“乱”的理解便丰富起来了:高低错落,远近不一,大小不同,五颜六色,层次分明,千姿百态,甚至有学生讲到各种香味、气息混和在一起,课上到这里气氛活跃,学生们兴奋不已。这时我讲:一个“乱”字写出一个春天,写出作者对西湖春景的一腔喜爱之情。请同学们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此春景,别忘了还有迎面而来的湖面上的春风。此时出现在同学们脑中是一幅流动的风景画,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通过对画面的形象感知,达到对抽象化的概念的理解,只有诉诸形象的东西才能让人记忆更加深刻,让美感的体验更加深刻。所以对于外界的认识直觉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触发思维的方法。

这正如朱光潜所说,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最普遍的感官机能……(《具体与抽象》)因此以直觉、知觉为主的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是一个根本方法,决不能放弃不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

[2]余杰,火与冰[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

上一篇:刍议如何激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教...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