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探析

时间:2022-10-20 01:14:59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本编选了大量的古诗,古诗教学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进行古诗教学?我认为应以读为主,在读中有所感悟;改进教学方法,整合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创设情景,利用 “留白”做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能力

中国的古诗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殿堂里一颗夺目的明珠。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古典诗歌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且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散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让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华的经典诗歌伴随学生成长。

一、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朗读,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朗读是指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它重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以及诗的基调。朗读是增强对古诗感性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资料的重要过程。朗读强调读准读通,读出古诗固有的节奏和韵味。首先,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排除字、词障碍,了解古诗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其次,教师高质量而富有激情的范读,或者是课文录音,都可奠定诗的基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读;最后,可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为止。朗读比较适合初学古诗时,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二)诵读,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诵读有着古老的历史,它是识记背诵,重整体感悟,边读边背边体悟。诵读的方式自由、灵活、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低可高,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其间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这一读法,放在初步懂得古诗内容之后运用较好,此时学生对内容有了浅层次的理解,有待于深层次的与文本交流。此时的诵读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三)美读,品味作品深层的美。

在对古诗的内涵充分理解之后,可以采取美读的方式。这时的读,读者往往能深刻体会古诗的思想、意境、艺术手法,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美读能引领语文课走向比较高的教学境界,美读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品味所学诗歌的精美语言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例如杨万里的《小池》,教学中可联系并运用句调和重音等知识来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适合用一种同样高低的调子,并重读“惜”和“爱”,很快就读出诗人对小池幽静明丽特点的喜爱。再用一种有平到高的句调读“小荷才露尖尖角”,并重读“才”,就能感受到诗人是在惊异小荷姗姗来迟。这样美读古诗,读者也多了几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投向美丽大自然的亢奋情趣。

二、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提倡“模糊理解”,注重自主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古诗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能“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二)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大胆创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经历和遭遇的不同,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也许他们有时的理解与正确观点有所出入甚至是错误的,但这却是他们独自思考的结果,是智慧碰撞的火花,教师要大胆鼓励,积极肯定。教师要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还给学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见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三)善于总结规律,重视横向迁移。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古诗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学习了一首五言或七言的朗读节奏,就可以利用这种节奏去朗读其他的五言或七言。又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三、巧用“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形象“留白”

凡是艺术,都有引发想象的功能,而古诗则引发力更强。它有空阔的余地,让师生共同去想象那浑然天成、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如《舟过安仁》(宋.杨万里)这首诗的前两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通过诗中对两小孩行动的描写,让人不免生疑,寂寥平静江面上,两小孩坐在船头停下船桨要干什么?诗的后两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为什么张伞呢,是为了遮阳吗?不,原来这两个小顽童用伞当帆呢!那到底成功了没有?一系列的想象空间把孩童的天真、童趣刻画的惟妙惟肖,格外形象。

(二)情感“留白”

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使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留白。《春望》一诗中,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诗中多处“留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

(三)哲理“留白”

富有哲理的古诗,往往是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留白”地带更阔。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多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选了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就要指导学生体味诗句,深刻思考,加上真挚的感情去体会,从而由诗的物象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普通的哲理。庐山本是千姿百态的,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以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观看庐山,其景色都会不同,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姿态。教师在备课中只要重视挖掘诗的深层底蕴,去进行再造想象,就会领略诗中的真意。而在教学时,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良 张亮.《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4.168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页.18页.

[3]李延海.《甘肃教育》.甘肃教育社.2008.4.41页.

上一篇:对语文教学中思考缺失的审视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