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轨道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时间:2022-09-03 04:02:19

多轨道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摘 要】

“多轨道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作文教学目标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的总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立足人本主义、立足于生活、走向多元创新思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关键词】

多轨道 作文教学

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所必须的写作能力,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来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中?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有关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改革作文教学,必须寻找相应的作文教学的新策略。所谓“多轨道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作文教学目标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的总称。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作文教学立足人本主义

1.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和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写”这四个问题是作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作文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的融合,最终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现实生活,它是作文的素材源泉,“识”即作者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综合体,它是作文的灵魂。最后才是思维形式向书面形式的转化。由此可见,要写好作文,核心在于“识”。因而,作文教学的主体精神应体现在作文与做人的结合上,把作文过程作为提炼思想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

2.作文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融合

学生的发展是指让学生得到全面、终身、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因而,作文教学也应以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写个性,进而发展个性,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摆脱过去的范本,以段落中心为本,条分缕析地技能训练,而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1)营造自由欢乐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让他们经常享受成功的欢乐,而不是时时承受失败的痛苦,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源泉。

(2)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抒写自己的情感思想,写出儿童应有的天真,用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相一致,不在作文指导中慷慨地向学生拟发思想、材料、构思、语言,甚至拟发感情。

(3)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又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寒冷的冬天》《课间十分钟》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文,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肢解了的作文教学价值观重新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作文教学立足于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制度作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立意”的教学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教师的批改讲评这一系列的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这个教学理念,学生只能写应试作文和奉命作文,例如,教材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材料都必须写,没有这方面材料的学生只能靠编造或抄袭来完成习作任务,为什么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恐怕就和此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我认为;

1.跳出课堂小圈子,走向社会大课堂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空间。把自然,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走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体验田野的鲜绿、山川的壮丽,感受日出日落、风霜雷电。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市场的财富,城市的绿化美化,交通的井然有序。深入社区,参观工厂,了解街道,采访人物,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捕捉新印象,从而将笔触伸向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案件的品评。

2.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已熟悉的生活

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论对错,写出来后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作文教学走向多元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要富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模仿是形式,是手段,而创造才是目的,是结果。学生的写作,尤其是小学生的写作,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反复模仿表达形式和技巧的阶段,即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另一个阶段是运用通过模仿所获得的技能开始独立创造。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中,许多是普希金诗名中的简单论写。但是这种模仿并不影响他十四、五岁就写出许多独见分格、令人惊讶的抒情短诗。由此可见,许多事情的创造模仿阶段中模仿是创造的准备,创造是模仿的发展。

(1)低年级词、句训练中,训练学生仿说一句话,并要求其完整性。

(2)在中年级片断的训练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基本片断进行练习。

(3)高年级可进行全文仿写训练,最后达到达独立作文的程度。

2.采取多种形式的练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教师可随季节变化,有选择地带领学生郊游,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2)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教师可在仿文教学中选择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引导学生续编结尾,仿文课文中有的故事结局角度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给故事加上结尾,内容可以各不相同,但要求必须和主题思想保持一致。

另外,还可以通过训练学生写体会写读后感,观后感等练笔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作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1.观察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作文时学生感到无事可写,其实并非无事可写,而是自己平时没有发现、没有留心,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视无睹”。作文贵在真实,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更细致地了解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每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充满诱惑的。如果学生热爱生活,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能深入探究,就能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

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样的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重点不同,观察者的心情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观察的质量。

2.阅读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大胆地、广泛地阅读吸收,才能有丰富自然的写作运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词汇缺少,他们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与书交友,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凡是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章,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以,让学生多读多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是模仿。小学生习作有一个从仿到写的过程,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取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小学生作文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一篇篇范文,阅读文章可以仿片断,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文字,也可以仿结局布局;还可以仿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做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学习它的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合作。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个人获得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积累作文素材。

3.习作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生常有存在“怕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对作文缺乏兴趣,丧失信心,这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突破这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信心。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精心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观察仔细、表达得体或有创意的作文,不管是全篇文章,还是片言只字,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应给予肯定表扬。对写作有困难或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劣中选优,沙里陶金,从点滴入手,热情扶持,激发上进的火花,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运用得好,也要给予肯定。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念,引燃兴趣的火花,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经过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先苦后乐的过程,让其充分体验作文过程中的自我成功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途都无济于事。”

学生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找出习作的缺点,养成自我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精神。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请其他同学帮助修改,还要让同学间相互修改作文,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J]小学语文教师,2009

[2]蒲芙蓉.习作,向生活要素材[J]小学语文教学,2010(2)

[3]谢雄龙.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设计思路[J]小学教学设计,2009(11)

上一篇:“读懂”才能写好“感悟” 下一篇:从生活出发解读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