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03 02:07:41

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本文从语言习惯、题材与思想内容、意象意义、信息暗示四方面探讨了中职3+证书高考古诗词复习的方法。通过分析,阐述了古诗词复习教学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复习 语言习惯 思想内容 常见意象 暗示信息

近年来,中职3+证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由原来的2道题6分增加到3道题9分,它在整个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现在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导致大部分同学普遍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很难,答题时无从下手,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连续十年从事高职高考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讨,初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像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古代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如《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欢悦”的意思;“空人心”,“空”,消除的意思,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除”。如果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对本句诗的理解将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错。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二、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题材)和思想内容。古代诗歌内容广泛,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入手进行鉴赏。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如虞世南的《蝉》。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杜牧的《赤壁》。边塞诗,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出塞》。羁旅行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重视意象的捕捉。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古诗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因此,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不管怎么设题,最终都要回归到“景(物)”与“情”上来,即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所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所以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才能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试题中相关信息的暗示功能的能力。解答试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但是,巧用题目、序文、注释、问题选项等所提供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领会作品内容,准确而快捷地找到答案。

充分利用标题。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标题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6年中职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第一题是: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是自由自在的状态。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丢掉本应得到的分数。虽然本题并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但考生如果结合诗题“淮村兵后”的“兵后”,就不难理解“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不是A项说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是“独自”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2004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王安石的《北山》。试卷中的注释①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而试卷中第二道题的选项中A、C、D、都是说描写闲适的生活,结合注释,利用排除法,不恰当的一项肯定是B了。

充分利用试题的暗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认真阅读试题,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如2011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裘万顷的《雨后》。其第三道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如果稍微注意,可以发现,其实命题者在第一道题中已作暗示。第一道题的A、开篇点题。“事”为后文写农事张本,“妍”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C、“机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作的图景;D、“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直抒胸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综合这三个选项的意思,结合原诗,可以得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连年丰收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瑰丽壮美,熠熠生辉,魅力无穷,但我们的学生所拥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灵活运用以上的方法、技巧,平时多加训练,仔细审题,形成语感和敏锐的辨析能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得分的。

参考书目:

1.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岳希仁主编,《宋诗绝句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张木清,广东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上一篇:运用语篇分析法进行阅读教学 下一篇:选择并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