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

时间:2022-09-03 12:26: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都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而“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提问只是教师的事,学生被动读书、应答,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主要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其原因有4点:(1) 怕学生打乱教学程序;(2) 怕学生追根问底,教师回答不出而难为情;(3) 怕学生提的问题离题太远,收不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4) 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正是这4个原因,使教师不敢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质疑问难的环节,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变教师问为学生问,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增强,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课文谈谈几种质疑问难的方法。

1) 扣课题。即从课文题目入手,借此发问。例《飞夺泸定桥》一文,从课题可以质疑:“飞”、“夺”在课文中分别指什么?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写了“飞夺”的情况。“飞夺”前和“飞夺”后各写了什么?

2) 找依据。即知道结论,要找出依据是什么。例:《我们家的猫》一文开头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可以质疑:课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猫的性格古怪呢?

3) 辨差异。即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和段落中,辨别出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例:《难忘的一课》一文中前后三次出现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就可以质疑:这句话每次出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4) 抓联系。即把课文前后之间的关系找出来。例:《詹天佑》一文中开头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质疑:这句话与下文的“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有什么联系。

5) 揭矛盾。即把课文中看似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例:《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以质疑:“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这不是矛盾了吗?那作者为什么把它们定在一起呢?

6) 比优劣。即比较这样写和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例:《燕子》一文中写:“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可以质疑:这句中的“痕”字换上“条、根”字行不行?为什么?

7) 求原因。即找出课文所写的这个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例:《》一文中,可以质疑: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8) 问结果。即思考课文这样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例:《穷人》一文中结尾写:“‘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可以质疑:“拉开帐子”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9) 作解释。即理解某个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例:《大海的歌》一文中写:“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可以质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0) 问标点。即思考同一课文中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等关键标点符号的用法。例:《鸟的天堂》一文中写:“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质疑:这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加引号?

当然,质疑问难的方法远远不只这些,只要我们想问、善问,读书的收获就会日渐丰富,思维能力必将会提高。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问难,需要有一个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课堂教学中抓起,分阶段进行。低年级阶段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让学生肯提。中年级阶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让学生提对。高年级阶段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让学生提好。

在课堂教学中要排好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段。讲读前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安排教学过程,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讲读中让学生质疑问难,边学边问,学问结合,使兴趣倍增,收获更大。讲读后让学生质疑问难,能弥补教学中的遗漏部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要为学生的质疑问难打开方便之门,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处理。对于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于稀奇古怪的,教师一时解答不了的疑问,可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放于课后解决。对于经过思考,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大张旗鼓地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对于班上敢于提问的学生,即使说得不对,也要表扬鼓励他的勇敢精神。这样做,学生会信心十足,思维的火花越燃越旺,质疑的兴趣越来越浓。

总之,质疑问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得主动,教师讲得有用,能够实实在在地培养“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上一篇:中职英语教学 兴趣培养更关键 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