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探微

时间:2022-09-02 09:27:48

体育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探微

【摘 要】 运用审美理论,结合体育教学实践,从认知美、表述美、运动美、伴乐美、色彩美、布局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基本价值及其观点。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审美教育 寓美于教 寓教于乐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从体育教学来说,当学生引发审美兴趣时,往往会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否则将显得消极被动。由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通过寓美于教、寓教于乐的过程,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 认知美

“审美认识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作用”[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介绍审美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什么是客观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尤其要使学生知道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比例,明晰形体美的特征,熟悉运动表现美的一般规律,增进对美的鉴赏能力。“当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审美满足,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不断增加,才会使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审美趣味,孕育一定的审美理想”[2]。就是说,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知识和丰富表象的积累,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情境引起审美注意,从中获得美的愉悦,激发起学习欲望。

2 表述美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动作要领,用贴切而又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动作概念,使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较明晰的动作意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用歌、诀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情绪,喧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和谐、欢快舒畅的学习情境之中。

3 运动美

“美离不开形象,没有形象这一基本特征,美就无所附

丽”[3]。运动美是通过人体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是由人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动态美。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的仪表和美的动作示范展示给学生,着装要整洁,举止要端庄,精神要饱满,动作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给学生以美的感觉与享受,引发学生由欣赏——羡慕——向往——理解——实践——怜悯的心理感应,在体验和构建运动美的同时,掌握教材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应采取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态美的教育指导,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坐、卧、立、行的身体姿势。

4 伴乐美

教师可根据乐曲的情意性和象征性的审美特征,结合不同教材内容和课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节奏的乐曲,开展有伴乐的教学活动。在课的准备部分,可播放节奏稍快的乐曲,使学生身心尽快地进入准备状态。在课的基本部分,应根据教材内容而定,如进行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教学时,音乐应轻缓,节奏不宜太快,音量不宜太高,这样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具有竞争、对抗、角逐的教学活动中,可选用快节奏的乐曲,使活动气氛热烈,学生情绪亢奋。在结束部分,应选择轻松悠扬的乐曲,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做整理与放松活动,有助于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

5 色彩美

美学理论认为:不同色彩具有不同审美的特征。教师可根据这种审美特性,针对不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色彩教具和设置不同色彩的教学环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材项目显得比较单调枯燥,教师在选择教具和环境布置的创意中,应多选用红色,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热烈而兴奋的情绪,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距离快速跑或田赛远度教学时,可在终点或目标处设置红、黄定向标志,以缩短距离感,增强学生练习的勇气和信心。

6 布局美

体育教师可根据线条的不同审美特性,设计不同教材的场地布局格式。形状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一般来说,直线表示力量、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斜线表示兴奋、迅速或不稳定等。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可选用曲线、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等传接球形式和移动路线,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增添新鲜感和趣味感;根据某种游戏活动的需要,预先在场地上划出几何图形或蛇形线、波状线,常常会使学生开拓审美视野,随着活动的展开而进入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往往充满创造性,在实践的探究中获得审美体验。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想象为审美活动插上了翅膀,审美情感为审美活动带来了动力,审美领悟则使审美活动产生高峰体验。”[4]寓美于教、寓教于乐,有利于营建愉悦的教学情境,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驱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贵.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14

2 .体育之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09

4 王枬.教师审美能力表现初探[J].教育科学,2001.4.53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下一篇:刍议初中美术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