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时间:2022-09-02 07:21:39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符合新时期人才需要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在新时期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有一项核心内容就是素质教育。针对这一要求,我结合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好素质教育,浅谈几点认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实力的竞争,而国家实力取决于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的发展又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开始全面推进。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下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而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在全民享受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上至国家、下至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的对象、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变化。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每一位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当前本学科的素质教育如何实施进行探讨,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直接会影响到教育行为的落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首先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理念”,只有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人们常常把“教育”这个词分解为“教书”和“育人”,这种分法事实上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这一门基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升、认识的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和提升了。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一些教师要摒弃之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在分数上达到一个具体标准的不正确观点,要力争在课堂设计的总体思想中,体现出一种“大众数学”的理念。在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下,要将数学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掌握的工具,而不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标准。要让人人都可以学习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数学。

二、与时俱进、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结合时展的需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实践。传统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很多知识讲得太抽象,让学生觉得自己和知识间的距离太远,从而不知所云。我们应该结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安排设计教学。

从小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在过去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部分生活经验,而且这些生活经验当中还含有很多与数学相互关联的活动经验。而且此时的学生无论对什么事情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又不能有所局限,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其中素材进行有所取舍,使所设问题情境接近于学生身边的事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运用自身的数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不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掌握必要的学习本领。

2.加强情感体验。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加强其情感体验。要尽量满足学生对于赞扬和尊重的感情需求,不要让学生在一些失败与谴责中感到焦虑和抵触,尽量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应用方式

1.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是以需要为基础,兴趣的形成是在人的不断实践和活动当中形成的。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才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产生一种肯定、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理论曾经提出过“三主”的观念: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游戏、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会错误百出,不能够灵活地解题,很难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细心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实际解题情况出发,从而对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小学生一种潜在的,自身就拥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联系中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要着重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会”。确切地讲,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是建立在“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会学和学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学会”主要着重于知识的接受、知识的积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而“会学”则着重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知识,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发现新的知识,提出并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只有先学会才可以会学,而会学又是学会的一种延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会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练习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层次分明,不仅要有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巩固题,还要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即练习题不仅来源于学生的身边的生活,而且还要高于生活,使学生能够喜欢学习并思考;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必定会影响日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其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