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探究

时间:2022-09-02 07:10:20

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探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而随之凸显的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站在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角度来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首先从规模、生活环境等方面介绍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进行描述,最后深入分析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环境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创造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45-02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他们为了谋求生计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去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找就业机会,其间不乏已经结婚的人,甚至是夫妻双方。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客观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在教育、养护等方面被城市妥善安置,所以只能留在农村。于是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作为未成年人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时期和特殊年龄的特殊群体。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应有和及时的关注、照料、教育和监管以及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加上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原因,他们的身心成长受到了很大影响,并且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关乎他们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关乎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乎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在当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

(一)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声音在此聚焦碰撞。然而,因描述的角度不同,对于具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笔者在总结他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的中心问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2年6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人口大省。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的调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被从土地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还会逐年增加。这也预示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会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监护方面,留守儿童主要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甚至是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监护人受主客观因素限制,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应得的关心和爱护,存在监护不到位的现象。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学校校舍简陋、师资不足,没有条件对留守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教育。在社区环境方面,经济文化事业落后、基层管理组织松散、干部队伍不稳定,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的越轨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监护缺失、教育不力和社区成长环境不健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辍学率比较高,进入社会的年龄大大提前。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是非观念不强,他们的“越轨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或者在其所工作的城市,各种类型的违法犯罪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

(一)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表现

1.独立性强,成熟程度超过生理年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孤独无助,且有时在家还必须承担大量的家务活,所以他们的性格独立性比较强,做事情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较为固执。平时遇到困难自己应对,不愿意也不习惯依赖别人,甚至是监护人或者老师,往往超过其生理年龄所达到的成熟程度。

2.逆反性强,比同龄非留守儿童更为叛逆。农村留守儿童多内向、孤僻,常有自卑、偏激、悲观的性格特征,对外界的戒备比较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另外,他们对父母打工的行为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这种畸形心态如果得不到引导和纠正,在遇到刺激时都极易转化为暴力倾向。面对父母、监护人、老师、还有朋友的管教和批评,他们不能冷静思考,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自闭性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存在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抑郁、内向。在同龄非留守儿童的刺激下,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下降,沟通的自卑心理加剧,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喜欢长时间自我封闭。再加上监护人平时需要忙于农活,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渐渐地与留守儿童的思想差异大,沟通存在障碍。

4.物质性强,对待金钱的态度亟待纠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单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比较贫乏。父母无法给予他们言语上的呵护,关心他们的方式就是给予一定量的零用钱。再加上他们被告知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赚钱,形成了生活环境中物质的缺乏与手中可控制金钱过量的矛盾,使得他们从小就对物质财富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二)影响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环境因素

1.留守家庭教育的功能失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的缩影,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职责,对儿童的性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扮演着教育孩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角色,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儿童阶段,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甚至朋友代为监护是儿童监护的普遍存在形式。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和安全失保,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严重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健康成长。

2.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足。农村学校是给留守儿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供教育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主体,也是继家庭之后儿童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儿童性格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现状看,受多重因素制约,现阶段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滞后,存在教育内容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等种种问题,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些问题的直接作用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差,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间接导致他们对待学习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减弱。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成长,“孟母三迁”的典故足以说明这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公共场所,对他们性格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在留守儿童生长的农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诸如少年宫之类的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活动场所。另外,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更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问题,给留守儿童健康性格的养成带来了困难。

4.法规环境的保护作用缺失。由于对留守儿童提供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难依据目前法律予以解决。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缺乏针对性、有力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全面、有效的保护,为他们性格问题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三、解决留守儿童性格问题的对策

(一)法规政策方面

1.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立法部门应该废除教育法律规范中的歧视性条款,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允许进城务工人员把子女带在身边,并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这是当前阶段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之策,但是具体执行起来,需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为进城务工农民家庭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3.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务工人员“返巢”创业。留守儿童之所以规模巨大,且数量还在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城乡经济差距大。国家应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上多做文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入城务工人员回家乡工作或者创业创造机会。

(二)社会教育方面

1.加强社区功能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培养社区管理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意识,另外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设立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和监护作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在父母监护和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增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等。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3.改善家庭监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外出父母应经常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多给他们关爱和心理上的辅导,多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和需要。同时要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和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弥补父母对他们教育的空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伟,王亚运,司振龙.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以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85-86.

[2] 郭津,衣晶,朱宏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63-366.

[3]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56-59.

[4]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4):286-287.

[5] 谢晓怡.直面农村留守儿童现状[J].农家参谋,2011,(2):46.

[6] 林秋琴.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网络财富,2010,(17):179-182.

上一篇:对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思... 下一篇:积极探索财产保险公司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