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城市副中心区位发展模式之比较

时间:2022-09-02 06:33:23

中国与日本城市副中心区位发展模式之比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出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势头,但是从目前已经规划发展了副中心的城市来看,很多副中心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城市副中心的区位职能单一化,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有城市副中心的分析,并对日本东京新宿副中心的良好发展经验进行思考,提出我国多中心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区位职能;徐家汇;东京;新宿副中心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urban space structure develops from mono-centric to poly-centric gradually. However,from the cities which have developed sub-centre,there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the local function of sub-centre is simplex,and brings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This paper carries on a brief analysis to the existing sub-centre,and throug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sub-centre of Tokyo,presented s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poly-centric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Key words:Sub-center;location function;Xujiahui;Tokyo;Shinjuku Sub-center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2-43(5)

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中,城市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张,但由于大多数城市在初期规划定位为单中心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出“摊大饼”的不良现状。城市的不科学发展,带来了城市中心区建筑、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负荷重,居住环境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国家的大城市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各国专家学者多年来不断探索,提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的办法,其中最有效方法就是城市的多中心化。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在探索多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最早规划定位为多中心城市的是天津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广州市天河区也紧随其后,形成了新的区域中心,并向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发展。目前我国几个主要城市副中心的存在模式如下:

天津,在城市多中心规划上主要分为城市中心区和滨海新区两部分。城市中心区也就是原有的老城区,承担了天津的主要城市职能,服务天津市自身的运转和发展。滨海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高端产业为支撑和载体,目标是建设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作为天津市的城市副中心。

上海,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徐家汇、浦东花木、五角场、真如四个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已经基本成型。徐家汇主要服务上海西南地区,规划功能定位为文化、体育、商业中心,服务对象的职业层次比较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浦东花木主要服务于上海浦东地区,是以行政、会展为特色,定位为浦东行政文化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五角场主要服务上海东北地区,是以零售和科技产业为特色功能的商业中心。真如主要服务上海西北地区,重点发展物流贸易、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功能,并面向长三角地区提供开放性的生产力。这四个城市副中心不同程度上分担了上海老城区的压力。

广州,天河区是目前除了原城市中心以外的一个比较成型的城市副中心,以购物和文化为特色,利用周边高校云集的优势,发展商业和文化产业。

从上面所列的三个城市来看,我国的城市副中心在规划时,都是从城市发展需要出发,根据现有的地理位置、文化基础、区位优势制定出相应的功能定位。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规划的城市副中心基本上是以一种主要的功能或方向来发展的,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单一和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城市的多中心优势并没有得以完全体现。

1城市副中心区位职能单一所带来的问题

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是为了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降低人口密度。副中心承担原城市中心转移出的一部分城市职能,并根据需要增加特色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宜居的环境吸引原城市中心的居民大量迁入。但由于城市副中心区位职能的单一,带了一些相应的问题,较严重地影响到城市副中心作用的发挥,甚至违背了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初衷。

1.1城市副中心交通压力增大

通勤距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是造成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原因。在规划初期功能定位单一的城市副中心,片面重视商务办公、商业娱乐等功能的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应的居住配套服务设施,造成了居住地与工作地脱离的情况,增加了通勤距离。非但没有缓解原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反而增加了通勤距离,徒增交通负荷,影响居民的工作、生活效率。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都是定位为新型商业中心的城市副中心。作为招商投资的CBD,虽然提供了集约型的生产力,提供工作职位,但是缺少配套的居住区域,新区的建立只是提供了工作的场所,自身没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循环圈,它的运转还要依赖原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

因此,这种缺少了相应“五脏六腑”的城市副中心,只能看成是原中心城区部分功能上的转移和延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副中心。

1.2 城市副中心发展不均衡

虽然城市副中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城市的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但是副中心的运作与城市中心应是相对独立的。城市副中心能够独立运转就要求其具备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和集散功能。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大多不均衡,导致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以上海为例,花木副中心的规划以行政、生态、居住功能为主,但是商业功能的缺乏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活动,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五角场副中心的规划以知识型现代产业为主,但是商务发展的规模不足,导致了木桶效应的产生,对特色产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比之下,上海的四个城市副中心里,徐家汇在规划建设之初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周边存在消费市场,并且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交叉点上。因此虽然其区位职能在某方面是重点发展,却不单一。所以徐家汇呈现了比较全面快速的发展态势,其城市职能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一个有生命力的区域发展需要良性循环的城市功能系统。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既要有重点,又要保持平衡,才能发挥城市副中心的作用。

1.3城市副中心入住率低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副中心只是一个工作的场所,并没有承担人口居住地和提供就业机会的双重职能。办公、商业、居住等功能都是城市副中心的规划方案中考虑到的,然而实际上居住区的入住率低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现状。

城市副中心的市民入住率低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便利程度不够。对于一个新兴的城市区域,想要增强吸引力,使人愿意居住,产生长期生命力,首先要满足居民生活的便利。住宅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行业层次单一、交通便利程度不够等,都是造成生活不便利的因素。甚至对于重视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还有特别的一点就是“人气”,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及区域带给人的空间感受。中国人大多喜欢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而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策略中,文化的保护和扩散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图2、图3显示了与居住区相配合的合理功能和滨海新区实际居住区周边的配套功能比例。滨海新区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务办公和商业娱乐建设,但显然存在着交通不够便利,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行政机构不足的问题。这正是造成居住区人口入住率低的主要原因。下表(表1)数据显示了天津滨海新区与市内六区的面积和人口比较。虽然滨海新区的人口在十年之内增加的不少,但由于其生活不够便利,居民入住率低,市内六区居民迁移出来的数量有限,原市区人口密度仍然居高不下。滨海新区的建立并没有缓解天津市区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

2多功能、集约型城市副中心的优势和前景

一个城市副中心的区位职能究竟要如何设定,才能使副中心起到发挥副中心功能的同时,疏解市中心负荷过重的作用呢?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值得思考和借鉴,日本东京拥有7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都是多功能、集约型的城市构造。其对于副中心的定位是:市民集中居住地、特定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地,分散首都功能的大都市功能区。它们的形成有两个背景:一方面是从产业结构上,考虑到生产功能、流通功能、服务功能、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城市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是从生活结构上,考虑到日常活动、教育功能和就业地的需求和变化。东京的7个城市副中心在规划设计时兼顾到全面的区位职能,后续发展时大多以某几个特色产业或者功能为主,通过集聚和扩散,慢慢带动其他的功能共同发展。由于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副中心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寻求城市发展新方向和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减小城市中心交通压力

上世纪50年代,东京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心地价飞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带来了一系列的大城市化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通勤时间长,交通压力大。于是开始在城市中心建设多功能、集约型的城市副中心,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办公和居住的协调关系。东京在1996年时,多功能城市的发展还不完善,都心的建筑用地中,商业占到30%,住宅用地只有1%,市民大量居住在区部,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于都心和区部,造成了极大的交通拥堵。在东京的多中心城市模式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以新宿为例,在规划建筑面积上,商务办公和行政办公面积所占的比例与住宅的比例基本持平(表2),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是集中在同一个副中心里。这样一来,交通问题可以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解决,不但可以大大降低通勤距离,同时也控制了各个副中心之间,以及副中心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交叉通行机会。新宿副中心的建立,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2副中心的全面发展

东京的7个副中心在规划建立之初是由于市中心的商务办公用地出现紧缺,政府意识到应该把商务功能慢慢向扩散,实现各种功能用地的平衡。于是形生了把东京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宿的规划定位是以商务功能为主,包括商务办公和行政办公,同时积极发展商业、文化、娱乐和居住功能,建设完善的城市循环系统。新宿区在规划成为城市副中心之前,已经有小规模的居住区,大力发展商务办公以后,居住功能根据需要进一步增加。经过发展,目前新宿已成为集办公、休闲、购物、文化为一体的规模最大的多功能、集约型城市副中心。

因此,城市副中心在建立之初也许是为了某种主要的功能需要,但其区位职能一定要全面,并且随着副中心的经济发展,功能需求会继续增加,规划和建设也须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2.3市民的集中居住地

东京人口在1945―1965年的20年间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8%,而此时整个日本国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6%。东京人口迅猛增长,城市中心变得越来越拥挤。政府向东京的副中心疏散工业、大型服务机构,完善基础设施,根据需要逐渐全面城市副中心的区位职能,以此吸引大批居民的迁入,减轻城市中心人口压力。从新宿副中心在规划时各功能的用地比例(图5)可以看出,其住宅用地和办公用地是持平的,并配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机关,尽可能地方便城市居民各方面生产生活需求。在建立副中心之初,规划的就业人口为10.6万人,建成初期实际居住人口为6.3万人,截至2005年7月,新宿区总人口已超过30万人,真正成为市民的集中居住地。

3结语

现有的我国城市副中心发展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上海徐家汇为代表。城市副中心区邻近原城市中心,不仅具有先天的地理交通优势,又可以有效地共享原城市中心区的资源,逐渐自发形成较突出的区域中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新规划定位下,这类区域中心比较容易形成区域功能合理的城市副中心,但是在发展中要注意保持各个功能的均衡,以寻求更长远的发展;另一类以天津的滨海新区为代表。城市副中心区域的原有发展水平较低,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文化、经济都与市中心有比较大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更像是新建一个城市中心区,需要从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给予新的规划定位,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规划,并不断的协调功能合理性,保证其有独立且完善的城市职能,才能真正起到城市副中心应有的职能。而东京的城市副中心在规划上兼顾到比较全面的区位职能,在实际发展中着重发展一种特色功能,并通过连带作用,带动其他功能共同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城市副中心,不仅缓解了东京都心区的压力,而且为东京提供了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空间。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多中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大城市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副中心城市区位职能单一问题不仅制约其本身的发展,也加剧了原中心城区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城市副中心,不仅起不到城市的作用,反而阻塞了城市的运作。笔者认为,在发展城市副中心规划初期,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因素,全面发展城市副中心的各项区位职能,并在保证“不偏科”的基础上,发展其标志性的区域职能,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应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各项区位职能的比重,避免木桶效应的出现,使规划的实施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开辟一条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伟,朱家广.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形成――以东京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3(6):23―25.

[2]陈永庆,范炳权.副中心形成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1999.

[3]陈必壮,朱洪.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交通战略研究――兼谈交通对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J].城市交通,2003(1):47―51.

[4]邴燕萍,耿慧志.居住与就业平衡对大城市交通体系的影响――以日本东京为例[J].交通望,2010(1):56―59.

[5]张开琳.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5(2):73―76.

[6]柳健,邓琳.关于城市副中心用地规模及结构模式的研究[J].重庆建筑,2006(2):16-20.

[7]魏嵘.我国城市副中心发展演变规律及生成机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8]徐婷.多中心城市结构与通勤效率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诗情画意中的唐苑与汉陵 下一篇: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