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时间:2022-09-02 05:58:2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摘要:特色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分析其建设的具体思路,包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研优化培养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等,然后总结在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中的成果,并对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其进一步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学术交流;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1],其建设对于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专业,其专业建设既要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体现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2]。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我校创建较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2008年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3],自获批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在学院领导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研优化培养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为2010年获得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打下坚实的基础[4]。下面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对其建设的具体思路及实践探索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其进一步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在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专门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其建设目标为: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总体建设思路为: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具体建设思路如下几个方面。

1.1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宽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和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对于新进教师,为使其尽快站稳讲台,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深造,包括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此外,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培训,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

3) 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和开展各种教风建设活动,努力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倾心奉献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水平。学院每年度都举办“师德之星、科技之星、教学之星”评比活动,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了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带动我院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

1.2重视教研优化培养体系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培养原则。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

2)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坚持 “五个结合”,即坚持“加强基础与拓宽口径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3) 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和开放实验室等专项建设,依托电工电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及现代教育中心,建成由专业研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综合支撑多层次、跨平台、软硬件结合的教学实践环境。

1.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体现时代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教学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充分吸收近几年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围绕“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2) 加强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学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要求来源于生产一线或教师实际工程项目,鼓励设计工作在企业完成,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新途径。鼓励学生积极电子设计大赛、ACM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活动。在进行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1.4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

1)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以科研促教学。结合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矿井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矿区生产安全信息的数字化及可视化技术、矿山三维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矿山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SRTP(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课外创新大赛,积极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

2) 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注重发挥团队作用,组成项目申请小组,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预评审,进行指导把关。大力支持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每年都制定相应得专题研讨计划,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系列座谈会、学术前沿动态报告会、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会、学术沙龙等学术研讨活动,多方位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使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1.5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1) 积极购置科研设备,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单位和校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和提高,逐步构建学科研究平台;完善专业实验室、学科资料室及教授工作室的建设,形成开放有序、运转高效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2) 合理规划专业建设,逐步执行落实。专业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拥有专业档案,专业建设资料齐全,分类管理有序;专业建设拥有的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量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并逐步增加。

2特色专业的实践探索

2.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院积极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等多种渠道不断优化队伍结构。2010年度学院引进博士3人,博士后1人;4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1名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出国进修,在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全部按期毕业回校服务;新增高级职称6人,其中新评教授1人、副教授5人。目前,特色专业建设骨干成员30人。职称情况:教授7人,占23%;副教授12人,占40%;讲师11人,占37%。学历情况:博士(后)18人,占60%;硕士8人,占27%;学士4人,占13%。年龄结构:45周岁以上7人,占23%;45周岁至35周岁11人,占37%;35周岁以下12人,占40%。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以教授为核心,博士、副教授为骨干的职称、学历组合、并且年龄结构也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趋于优化。此外,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励17项,其中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河南省教育系统2010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2项。

2.2培养体系优化情况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院配合《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在教育部教指委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李未院士、谭浩强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985”高校、“211” 高校的170多位领导、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先后邀请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秘书长蒋宗礼等8位教授来校进行了教学研讨交流。此外,高度重视教研教改,从政策上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工作,2010年度共有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5项校级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发表教研论文27篇,其中国际会议11篇、一般CN期刊16篇;积极编写出版教材5部。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学院重新修订了2010级本科生培养计划。而且,学科完全具备培育研究生的条件和能力。2010年度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工程硕士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增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两个方向,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新增计算机网络方向。加上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完全具有培育研究生的条件和能力。

2.3创新人才培养情况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育数量、培育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度共毕业本科生441人,其中,有16名同学获得2010届省级优秀毕业本科生、31名同学获得2010届校级优秀毕业本科生,占全校的9.4%(共17个院系);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得竞赛奖励5项,其中部级学生竞赛三等奖1项;省部级学生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毕业硕士研究生3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68人。其中,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EI收录5篇,CSCD期刊19篇;获得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有3名同学获得第四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助,占全校的7%(含博士);2008级毕业硕士研究生中1名同学的学位论文获得校级硕士优秀论文,占全校的20%;2007级毕业硕士研究生中有2名同学获得2010届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4名同学获得2010届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占全校的10%(共13个院系)。

2.4科研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加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2010年度新增部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7项;现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10余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项目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231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6篇。出版专著3部,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学科成员参加国际会议53次,国内会议6次。此外,召开19次学术研讨活动,共邀请校外专家4人,校内专家4人汇报。

2.5学科基础条件情况

积极购置科研设备,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积极组织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科研设备招标工作,通过学校专家的会议招标,成功购置3套价值100万元的科研设备;精心组织了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申报材料内容丰富详实,并于2010年11月获准立项,实现了我院省级科研平台历史性突破;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科专用实验室数、用房面积、固定资产总值、仪器设备、图书册书及学术期刊种类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

3建设不足与发展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

1) 师资队伍建设中缺乏学术带头人与顶尖级人才,目前本专业仅拥有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1人。此外,学术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有待进一步提升,反映当今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学术论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偏少。

2) 在教研教改方面,2010年度获批的课程建设项目只有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没有校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获批立项;只有5项校级教材项目结题验收,没有进行市厅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鉴定。

3) 尽管学生培育数量、培育质量稳步提高,但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还未达到国家对计算机本科专业认证的要求;而且硕士生招生规模还不理想。

4) 科研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经费不很充足,需要多方开拓渠道;承担部级课题数目有限、成果转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5) 尽管目前在建科研平台包括2009年获批的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010年获批的矿山信息化技术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但是科研平台的整体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特色专业的网站建设实现总体界面设计及基本功能构架,但是,网站辅导答疑还在进一步建设中,而且,网站更新也要加大力度。

对于以上存在的不足,为了切实有效地实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下一年度的建设目标,我们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发展力度,改进措施包括:

1)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立足现有方向,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并聘请3~4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

2)构建起与建设目标一致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本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1~2门,新增双语教学课程1门,主编和参编规划教材1~2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新上教研课题2~4项,取得一批对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成果,逐步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3) 按照“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要求,使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整合内部学术资源,进一步优化研究团队,提高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实力,尤其是申请承接各类项目的能力;多方开拓渠道研究经费,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企业集团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理论水平来推动争取各级政府纵向课题。

5)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建立起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条件;新增实践、实训基地1~2个;新增图书资料1000~2000册。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和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S].

[2] 蒋宗礼. 认识计算学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R].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学研讨会,焦作,2009.

[3]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 [2010]15号)[S].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 Jinxia, JIA Zongpu, SUN Jund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Abstract: Particular 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reform project for high educ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its construction idea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ideas include how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search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o study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and to intensify the discipline foundation condition. Then, it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Moreover, it discussed the current existing deficiency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ula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discipline foundation condition

上一篇:基于SOPC计算机系统结构应用型教学探索 下一篇: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