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保证评价

时间:2022-09-02 04:10:33

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保证评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86

分析后阶段又称检验后阶段,根据ISO15189的要求指的是检验后所有的过程,包括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审,评价其与可利用的患者有关临床信息的符合程度,对最终结果的确认及审核报告的发出登记。需要保存备用的标本及其实验室质控品标准品等的保存。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具有跨时空的可比性,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一直是临床检验领域的工作目标。明确不再检测的标本进行安全有效,安全符合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措施,仪器及器材的清洗保养、试剂的存放等。为确保分析后检验室质量提高,就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体会如下。

加强实验室基本制度建设确保质量

建立健全检验报告能否发出制度:首先对检测系统进行评审,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维护保养工作是否进行。检测使用试剂是否正确无误;是否过期失效、变质;校准品的使用及校准程序以及质控品的使用是否正确;操作人员有无更换,蒸馏水使用纯度是否达标;实验室的温度及湿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只有对仪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条件进行严格评价,才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正确的评价。执行严格的校准及室内质控制度的建立。

建立健全报告单的签发审核制度:①检验报告的签发除操作人员外还应有另一资格专业人员审核并签发,实行双签字制度,最好由部门负责人或高年资深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审查签名(危极情况及夜间值班除外)。进修及实习人员不得单独签发报告,不得单独值夜班,对于审核内容应包括:申请单检验项目是否全部检验,有无漏项;检验结果是否清楚、正确、清晰;检验报告(包括打印报告)单所有内容是否全部填写完整;有无异常及疑难解释的结果加以提示;有无书写错误,是否需复查的结果。②特殊项目的检验结果及关系重大的检验结果,如艾滋病、梅毒等阳性结果,恶性肿瘤、白血病、可疑高致病性微生物等结果签发,须经科室主任复核无误并签名后报告方可发出。③对危重患者、疑难患者、异常结果的检验结果复核及复查制度:对于异常偏高式偏低,与临床诊断不符或以往回顾结果相差过大的检验结果;与申请试验结果不符的检验结果;科室内有争议的检验结果等情况下,及时联系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询问有关情况,必要时重取标本进行测定,同时进行当天检测系统可靠性的确定。在此基础上再次确定结果可否发出,对于还未解决尚存在争议结果,可采取送外院检测和(或)会诊。

建立健全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是指某些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过高或过低时,可能危急患者生命的检验结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迅速电话告知主管医生,避免对患者诊治的延误。再对标本进行重复测定,确定结果,同时检验室应建立并严格执行急诊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检验报告回报时间,保护患者隐私及报告的登记及查询制度:①对于日常工作的平诊及急诊项目报告应规定明确时限,并告知临床科室,对门诊进行公示。对于不能按时发送的报告应及时联系临床及门诊患者,说明原因,以免产生误会及纠纷。对于报告的发放实行交接签字,避免丢失、错拿。②保护患者隐私是每个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对于住院患者应将报告发至临床科室主管医护人员,门诊患者可由患者或陪同人员取走(必要时留下联系方式)。特别对于抗HIV阳性的结果,梅毒反应阳性,淋病双球菌阳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阳性的检验结果最好直接报送本人或(和)特定相关人员,杜绝扩大知情范围,确保患者隐私。③检验报告的签发,必须要有完整的登记,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测项目、测定结果、送检日期及测定报告日期、住院号、科别标本种类等与患者有关信息。为确保因报告单的丢失,患者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的比较而进行必要的查询及报告的补发,服务患者,方便临床科室。

建立健全标本处置制度及咨询服务制度

临床检测标本是有或潜在具有生物性危害因素,对于明确结果需丢弃的标本、容器及接触过这些标本的材料应严格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管理办法》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件》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咨询服务是实验室分析后质量控制的要素之一,是向临床医护人员、患者提供诊断、治疗等信息。科室开展检查项目的种类,参考区间、临床意义、科室诊断工作需要而要求开展新的检测项目及检验科向临床医护人员、患者对科室介绍及要求的书面文件。帮助临床选择检测项目及结果解释,根据患者病情及检验结果向临床提供进一步检查建议。应做到:①积极参加临床科室的会诊、病例讨论;②设立门诊咨询台;③召开与临床科室座谈会;④举办科室间学术交流会;⑤发放门诊住院问卷调查表;⑥建立信息反馈档案。

规范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发出

规范化的检验报告是分析后质量保证的前提,正确报告的发出是分析后质量保证的结果,应加强:①检验报告内容必须完整并以中文形式出具报告;②严格实行检验结果的审核标准;③严格执行了报告签发的复审程序;④严格采用国际标准单位或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并有参考区间及异常结果提示;⑤能够全面反应审请单提供的全部信息及检测项目要求的结果;⑥报告者及结果审核者的签名以及报告日期和时间(打印报告)。⑦报告实验室的名称;⑧诊断性的报告应有必要的描述及有“印象”“初步诊确”或“诊断意见”。

总之,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保证不仅具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建立健全的管理问题。这项工作应要求全体检验及临床医务人员在科室医院医疗机构领导下纳入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检验人员业务水平,基础知识,工作态度等方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和业务素质提高,使大家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注意,才能保证分析后质量安全,促进科室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辉.临床医学检验与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黄山,邓小林,许建,等.重视临床检验分析的质量管理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4):53-54.

4 陈宏础.应重视实验室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J].江西医学检验,2002,20(1):1-2.

上一篇: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故障排除与应用 下一篇:老年人662名体检结果分析及社区健康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