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实验平台理念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时间:2022-09-02 03:36:13

汉语实验平台理念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摘要】从建构主义及学习共同体理论出发,利用视频创作工具设计主题语言实践活动,创建多元共生的学习环境。通过个体差异及任务分工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以学习和问题解决为主的一系列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反思评价。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不需充当直接教学者,只作适当引导、提示、鼓励和提供反馈,充分体现学习者的技能和积极性,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汉语实验平台;学习共同体;语言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113-04

引言

在当今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备广博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全面的素质,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拓展知识,因此大学的教学体系要坚持文理渗透的原则,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文理兼通、博学多能。

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语言实践类的课程,探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国家和海外华文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院汉语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省级汉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学院优势教学资源,利用丰富的现代媒体教学环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文理结合的实验环境下得到专业知识的实践与拓展,并实现创新。(图1)

‘本研究所述的视频创作并非完全替代教学,而是用来吸引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帮助学生建构,促使他们参与策划、写作、观察、组织、创作和其他一系列能促进学习、协作、创作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只是能够在教学中使用的许多方法之一。

一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真实活动情境下进行合作协商;生态学习观认为意图、活动、反思可以在某一情境下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借助工具和资源,在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的协助下,通过自我反思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作出有弹性的变化。“多元共生”正是显示人类通过活动、协商合作而平等地生活在同一个共同体中。

二 活动构成要素分析

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要素是:共同主题、学习资源、相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助学者(专家、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与我们所理解的“做中学”有着根本的差异,学习共同体是“集体地做中学”(collectivelearningbydoing),参与者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对话,从其他人的“做”中学习、获益。杜威指出,通过交往,从别人那里获得各种信息,即第三类知识,有助于个人突破其自身认知范围的限制。

在学习共同体中,工具、资源等在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之间起着中介性的作用。学习的生态观认为,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分布在共同体的各个要素之中,只有包括学习者个体、助学者和各种工具及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met上的信息等)等各个要素密切地交往合作,共享认知活动,才能达成对知识的比较完整的理解,共同建构起所学内容的意义。

在信息社会以“所有人发展”为取向的、更为人本的“用户化”范式下,设计理念也相应地使学习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对设计工作负责,教师、学生也都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而不是作为局外的观察者或被研究的对象。

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包括教师、学科专家、技术指导老师,其他学习者,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管理和监控共同体内部的交互行为;引导学习者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

三 实践活动意义

乔纳森认为因观看电视的主动性或建构性不强,学习者不易投入有意义学习,他所提出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作而不只是观看视频。

“录像就像是一面镜子供魔法师练习他的魔术棒,一遍一遍评估着他的表演”(Taylor,1979,P28)。本研究正是利用录像的“魔镜作用”,让学习者通过个体差异及任务分工组成学习共同体。具体过程包括:策划、选材、拍摄、编辑、讨论、反思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

让学习者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视频制作实践活动,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提高自身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科和技术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习目标与社会需求,实训实操。以实践活动的创作成果为导向,将学生的创作经验内化为个人修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需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技术能力;学习者也应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拓展思维,积极探究与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将所学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四 活动实施过程

在汉语实验平台下开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和步骤:

1 准备阶段

(1)征集成员

制作调查问卷,向全院学生征集成员,宣传活动内容,学习者只要对此活动感兴趣并且愿意尝试,即可参与。

(2)技术培训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包括摄像机拍摄角度、摄像布光、拍摄移动、色彩搭配等。在数字拍摄时,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区别;拍摄主题鲜明;拍摄角度与实际视线的差别;摄像特效等。

(3)活动要求

以语言训练为目标,因此倡导使用汉语作为主体语言,国内生可在此活动中研究语言习得等学科专业问题,留学生可从此活动获取汉语新旧知识的关联与应用。

由于学生创作的是一个具有主题意义的视频节目,因此更具有建构性;学生作品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并在完成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4)分组

学习共同体根据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分为:横向的合作分配和纵向的协作式任务分工。但两者之间有交集,由于知识分布于学习共同体之间,而这种分布并不是平均分布,允许成员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学习。例如:某学习者在这方面是专家,但在另一方面却是新手,新手和专家可以担任不同的任务、通过互相支持和协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我院有国内生及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开设汉语系、应用语言学系、华文教育系及预科,国内生主要分布在应用语言学系,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汉语系与华文教育系。依据“分布式认知”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汉语水平、性别等划分为6-8人的小组。为充分达到本活动的实践目标,使国内生得到更多研究学科专业知识的机会,使留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可由应用语言学系的学生作语言活动引导者和策划者,汉语系及华文教育系的学生作角色表演者及视频录编工作。

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扮演各种角色协同合作的机会,例如导演、演员、录像制作人和剪辑人员。拍摄时,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一个学生操作摄像机,另一个学生指导拍摄,其他学生表演,还需制作视频日志记录,每个角色都很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团队成员都应视此活动为真是的团队合作过程,彼此需要互相尊重和沟通交流。

(5)教师引导

学生们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或引导提示学生下一步该怎么做,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以解决其他问题为示范,在示范时,着重示范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对解决每一步的方法进行反思。

教师需观察学生拍摄前的计划阶段,检查他们是否做好拍摄前的准备,确保学生所选的主题是可接受的,内容是合适的,报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设计没有过度争议。

所以,在此实践活动中,教师不需充当直接教学者,因此不需要占“主导”地位,但为了达到活动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在前期作适当引导,适当提示、鼓励和提供反馈。

2 创作阶段

(1)选择语言实践活动题材

选择范围非常广,也可围绕所学教材或者选择大家所感兴趣的题材,如汉语节目表演、汉语教学短片制作、中华民俗介绍、汉语日常交际、访谈、影片剪辑改编等。

(2)撰写拍摄文字脚本

对于拍摄文字脚本的要求,不必像专业拍摄文字脚本般严谨,但应要求学生记录拍摄主题、拍摄目标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等条目。(表1)

这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策划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查找拍摄过程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可通过Internet、图书馆和其他资源进行搜索,设计场景、脚本以及活动情节。

(3)视频拍摄

以我院为例,可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景有:

场景一:演播厅

如会话、新闻、访问、教学素材、演奏音乐、小品、相声、朗诵诗词、角色扮演等均可在演播厅拍摄。优点:适合分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策划的能力。

以拍摄谈话为例,谈话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合作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分组研究人物,确定人物如何对问题做出回答,发展人物性格,都可以增强人物的特性。通过谈话可以清晰地表达人物的观点、个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并思考谈话人在不同问题上可能做出的回答,并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种互动式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场景二:自动录播课室

微型教学、小型演讲、讲座可在此拍摄。优点:适合分组或小班活动,没有摄像人员及摄像设备的干扰,减轻演讲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更自如地发挥。

以学生在自动录播课室召开记者招待会为例,假定某同学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明星(题材可通过阅读报纸或Intemet即可获得),话题越具有争论性,招待会就会越活跃。所以,在拍摄之前,他们必须充分了解有关题材的材料才能进行讨论,而被访问的学生必须学习并思考与人物有关的知识,及其信仰和观点,他们必须对这个人建立认识和了解。这种认识不仅仅是认知上的,而且是情感上的。这对语言课堂上特别有效,因为它给学生们提供了语言学习和交流的另一种动力。

所以,录制记者招待会使活动更具真实感,同时还可以为表达是否准确提供反馈。课堂回放并评估录像可得到客观有效的延时反馈,同时也可回顾被提问问题的观点。另外,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允许他们在回放记者招待会视频后继续添加问题,从而得到对学习更深层的理解。

在这种练习中,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准备一个问题,准备问题比较多的学生也可将问题予以其他学生分享。

教师角色:可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建议或提出一些话题,而对活动的其他方面不作过多指导。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他们可以扮演的角色,并鼓励他们可以胜任。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脚本进行评论和提出反馈,并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引导。

场景三:外景拍摄

我院每年承办多次冬夏令营、教师交流团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和语言实践环境,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参与学习、旅游、民俗风情等拍摄活动,也可自行选择校园景色、联谊活动、体育活动等进行录制。此活动目标并不在于拍摄,而在于学习共同体的集体创作与发现,学生可以在此活动中使用汉语进行解说和介绍、或进行实况报道,有利于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院汉语系商贸班留学生在参与广交会实践活动时,可以拍摄学生参加翻译、帮助客商讨价还价等活动场面,课堂中回放片段,组织小组讨论并评议。视频片段可作为教学素材循环使用,使学生印象更深刻,避免易犯的语言错误。这些活动使课堂形式更生动、学习情境更真实、学习更有意义。

(4)视频编辑、后期制作(非线性视频编辑室)

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由学生利用非线性编辑工具(如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EDIUS等)将小组所实施的活动制作为成品。

这是学习者反思的关键点,视频犹如一面镜子,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编辑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例如读音不准、语法错误、表演神态不自然、拍摄内容与主题不贴切等,有利于学生改善不足之处及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学习者提供示范。

3 评估、反思阶段

反思不仅是指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应具有元认知的能力,包括:1、能够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2、清楚自己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3、对已学过的内容、共同体中各种关系和活动以及共同体的构建过程进行反思;而且,在监控方面,整个共同体应该不断地问自己它的目标是什么,它现在所为是否能对完成的目标有所帮助。也就是说,共同体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所知与不知,应能够经常回顾一下它已完成的工作,对其产品和成绩进行反思,并评价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此外,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还要经常性地对整个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加以反思,这是非线性设计策略和反思性设计策略共同的要求。

(1)视频回放、教学讨论

学生自评:学生应重新回顾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创作,在整个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片中的明星,也是影片的评论者。

教师点评:

互评: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分类,归纳问题共同点,播放所编的视频,让同学们发表见解并进行相互点评。

点评:教师根据《语言实践活动拍摄记录表》、《活动反思记录》以及同学所提的问题作精粹点评。

(2)学习评估

用录像一方面可以捕捉这种基于视频的学习活动成果,而且还便于评估。例如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录像进行评估:

1)被访问者的陈述是否正确表达了人物的观点?观点的重要因素是否表达出来了?

2)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是否与人物的信仰一致?是否清晰、深刻、充分?

3)对任务的描绘是否恰当——是否抓住了人物的个性?

4)其他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清晰、深刻、充分?这些问题是否需要被访问者思考?被访问者是否能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

5)视频产品的质量是否过关?

五 反思及展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逐步理解所有这些元素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如何巧妙地处理视频来达到故事需要的效果,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语言活动的实践和团体的合作。

视频示范须与视频反馈结合使用,学生先学会将要被示范的行为,并反复训练至熟练,才可有自信地在镜头前表现出来并提供给其他学习者进行示范,这与语言学习的反复训练也是相辅相成的。

让学生观看他们自己的表现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有个不加掩饰的、没有偏见的印象。这种方法也可用来帮助新上岗或未上岗的教师教学。视频能帮助学生或教师从反馈结果中反思他们自己的表现。使用录像从事建构性的、清晰表达的、反思的学习。回教(teach-back)技术可用于评估个人对整个过程和体系的理解程度。

为构建一个有真实意义的共同学习环境,发挥每个学习者的专长,提高其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工具和学习理论,建立“分布式认知”的学习共同体可作为今后教与学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Moodle教学平台在校企合作中的融合应用与创新 下一篇: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