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顽强与生存的无奈

时间:2022-09-02 02:56:47

家有睦邻,是个典型的“戏迷”。每逢会演,便上门索求门票;不论剧种、题材,戏戏必观。现后还能道出个“子丑寅卯”来,堪称戏曲知音!其对戏曲的热情程度,亦令我等业内人士汗颜!恰逢“小百花”来榕,上演《孔乙己》等优秀剧目,不明事理的他又上门索票。在得知此乃商业性演出,需购票方能观赏后,他连连摇头,一副深感遗憾的样子。问其原由,他说:“花钱看戏?没有这个习惯!也没这个必要!”一语道破,原来他是个惯吃白食的“戏迷”。

如此“戏迷”也许仅是个别现象,但会演时的繁盛景象与优秀剧目的市场表现有着极大的反差,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每当会演来临,剧场门前人头攒聚,人们感受到戏曲那躁动的生命。在精神的会餐里,暂时地远离了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会演过后,在收获了累累硕果,将其价值物化的过程中,我们更感到了市场的无情。生存的窘迫迫使人们更加关注起戏曲的生命。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戏曲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正因为它拥有了众多的戏迷,它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戏曲消费市场的极度匮乏,票房收入屡创新低,致使戏曲的生存显得更加严峻。

问题是戏曲的生命与生存为何如此若即若离?仅以它自身的能力能否令二者达到相对的统一?我们也许能从那些吃白食的“戏迷”身上找到答案。

先说“花钱看戏,没有这个习惯”。在计划经济时期,剧团有人管饭,只要你坚持“二为”方向,观众看戏是极少花钱的;八个样板戏时期,看戏只当政治任务,就更不用花钱;市场经济时期,有以观摩为主的会演、调演,欣赏之余还能给捧个场,自然也没有掏钱的份儿。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此看来,不花钱看戏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再说“花钱看戏,没这个必要”。的确,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今天,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是物质的生产与消费,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自然更倾向于物质生活,就连文化消费也有着务实的倾向。这种趋利的心理使人们对戏曲敬而远之,戏曲消费对国内大多数戏曲爱好者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那些专家、评委以及业内人士除外,因为对他们来说,看戏是“在职消费”,决没有自己掏腰包的道理),似乎这种消费物非所值,何况电视上亦不乏有戏曲节目播出,故花钱看戏的必要性自不言而喻了。

正是这些戏曲的基本观众以他们独特的行为方式,给戏曲营造了一个本固技荣却又狭隘的生存空间,使其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屡有所获时,却被市场消费拒之门外。应该看到,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而是难以创造出维持生计的利润;而没有利润之关键并不在戏曲本身,应在于它所栖身的物质世界中,在于人们现有的价值取向与消费观念,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心灵认知与接合能力(出口创汇,另当别论)。生命的顽强与生存的无奈,也许就是戏曲现状的真实写照。

存在既合理,市场永远是对的!那种无视戏曲自身承载能力,把生机与危机的责任统统抛给戏曲的观点是片面的,它给人们造成一种“内因论”的思维定势,把外因的反作用排斥于视线之外。如果我们站在当代的立场,横向审视戏曲与社会的诸多内在关联,我们就没有理由再苛求精神遗产必须具有何种何种的物理属性。一味侈谈“振兴”,只会给戏曲带来不切实际的伤害。若要实话实说,顺应时代,尊重市场,崇尚务实,自我完善,乃戏曲存活之上策。坚信“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

上一篇:戏曲武功 训练刍议 下一篇:美容店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