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教给学生学法

时间:2022-09-02 01:13:14

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教给学生学法

摘 要: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学法。应教给学生学习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预习课文的方法、教给学生体会-创新的方法等等。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88-01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启之以智,授之以法”才是完整的教学。学生是教学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给学生学习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我指出了了解课本,选择图书的方法与步骤。

1、看书的封面。看封面先看题目,看题目是否新颖有吸引力,想书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次是看封面设计是否有深意,从而了解该书的内容作用,体会作者设计者的编写意图。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就从语文课本的封面上发现字母“Y”象征着双手,“W”象征着幼芽,语文书的作用是促使“幼芽”更快成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看书的内容提要,说明,或后记,了解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有无兴趣读,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读,值不值得读。

3、看目录、章节提示,了解书的结构体系,从而确定那些章节需精读,那些章节需略读或浏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了解书本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良好方法之一。

4、实施读这一步,读书不能从头到尾地读下去,要有选择地读。重点章节要精读,要摘录,要评点,“不动笔不读书”;非重点章节则粗读,浏览、了解大意即可。

二、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课文,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作为农村中学学生预习课文大都是把课文通读一遍,没有达到预习课文的真正目的,因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大体可分以下几步: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有初步感知,才能选择有效有学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2、阅读预习提示,明确课文重难点。初中语文教材,每课均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有的介绍作者背景,有的点明主题或主要内容,有的提出课文中应思考的问题,有的提示写作技巧等;通过预习阅读提示,可以明确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3、看课后练习,明确课本要求。结合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明确学习本课的要求,学生有了学习目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才少走弯路。4、精读课文划出重点语句。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画出生难字,课文中心句,重难句,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5、归纳反思,整理复述。学生精读课文后要回过头来反思,理清主要问题,归纳层次结构,对那些知识已懂,那些未懂要作好标记,要整理问题,准备课堂发言提纲,最后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给学生体会-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堂仅把语文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理解吸收,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步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创新。也就是用对课文知识、信息的体会,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体会创新,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精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由体会而创新呢?

1、让学生体会而联想

体会,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课文自我理解与评价,仅停留在课文层面上。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对课文的加深与延伸。他以课文为触发点,引爆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创新的目的。

2、由体会而想象

联想是由类似事物而引发的思维活动,具有类比特征,而想象则以体会为起点,展开的更广泛的思维活动语文课堂中重视体会而想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迸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引导:“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除课文所描写的乐趣外,你认为还有那些乐趣?请用你的笔画出你心中百草园。”这样学生给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百草园进行再造型想象,其实质就是一种创新训练。

3、由模仿而创造

模仿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形成的熟练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练习,模仿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是学生创新的起点,没有模仿就维有创新。但学生仅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也就无法突出语文的“社会性”、“人文性”。在由体会而创新的过程中,课文不是范文,只是创新思维的触发点。课文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开启学生思维,点燃思维之火的导火线。

总之,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要因材而定,因环境而定,因人而定。“教给学生学”才是教学的真正含义。教是为了促进学,使学生善学,是为学而教,教是为了“不教”,教只是一种手段,“不教”才是目的。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逐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得”的境界。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 玲.浅谈高职文化课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青年科学.2010.(1).

[2] 嵇红梅.刍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吉林教育.2010.(2).

上一篇:高中数学中思维障碍之探索 下一篇:如何解决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