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时间:2022-09-02 01:06:1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摘 要:语文课堂的高效性体现在学法指导上,体现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上。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也是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高效性;学法指导;激情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呢?我个人认为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高效。

一、语文课堂的高效性体现在以学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上

语文课堂的高效是在教学中追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在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乐意,教师教得轻松,在教学上达到较高的效果。

1.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

我采取了四种有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自学重要性的认识,扫清了他们自学能力提高的障碍。第一种方式是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其自学能力的利与弊。第二种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纵的方面看自学,启发学生从教育史上认识自学的位置。第三种方式是引导学生从横的方面看自学,方法是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论。第四种方式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学成才的可能性。通过这四种方式,使学生既认识到自学的必要性,也认识到自学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2.体会自学的乐趣

每到寒暑假时,我让学生借下一册的教材回去自学。因为我总结出:现在的中学教材,学生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通过自学也能学懂85%的知识。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感觉自己不用在老师的教导下,也能自主掌握知识,自然而然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体会到自学存在的乐趣。在课堂上,学生更多时候是自主学,教师则是在一旁指引。如:在学校上公开课,教九年级《公输》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作者进行介绍,扫除字词障碍,翻译文言文。平时爱溜号的一位学生,在那一节课并没有溜号,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环节中,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词,自己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学生沉浸在

学习的乐趣中,这样就会使他们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

快乐。

3.“学思结合”

在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时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可能是最大的难题,前者是定向的问题,后者是规则问题。下面先说定向,即学什么?我利用语文知识尽可能教给学生一点可以当“定理”“公式”性的东西,教给钥匙。他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把语文知识列成这样几个大分枝:拼音、标点、难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阅读、写作。学生这样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看到了语文试题,基本都跑不了这样的程序。学生视自己对这几类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自学时的侧重面。同时,我还强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二、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应体现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上

激情课堂的创设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分不开,只有用心的教师,才能有激情课堂;有了激情,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因此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抓住文本,品读感悟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品读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安塞腰鼓》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百几个后生的捶鼓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画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腰鼓”美在哪儿?“骤雨”“斗虎”都写出了舞鼓后生的什么特点?“容不得束缚”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腰鼓给人震撼的感受,体会作者巧用修辞使句子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段是一节高效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2.创设氛围,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高效”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天空各种云彩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天空中的云怎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呢?”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自主与点拨的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这篇课文通过对暖国的雪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总之,坡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我们应该多多横看与侧视,不厌其烦地多走几步路,走出本位的语文山,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诠释语文。语文课不是只用来应付考试,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文学风景。只有这样,才能让教与学更容易、更快乐,语文课堂才更高效。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六乡中学)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