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言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02 12:53:23

初中生文言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摘 要】根据新课标对培养中学生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语感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该在“读”上下功夫,提出从泛读、听读、品读、咏读和语言实践的角度触发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以领悟、习得,对文言文语感的理解得到积淀与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 语感培养

根据新课标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培养初中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要不断落实“读”、“诵”、“练”等环节,主要在“读”上下功夫,如泛读、听读、领读、赏读、诵读及语言实践等。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读”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有着显著的成效。这是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泛读——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所谓“泛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提纲挈领式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文言文的重点,而不需要去思考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二是指广泛阅读文言文文章,积累文言文的语感。例如在阅读《木兰诗》时,在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段的时候,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感情饱满、音韵和谐、节奏强烈,要运用语速、语调、重音等技巧的变化。

中国的文学作品的声之美与生俱来,教师的激情泛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觉上得到享受,而且使学生的身心也受到熏染。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读”的欲望,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二、听读——提升学生文言文感知能力

学生的听读,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听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感知文言文的文学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采取不同的听读形式。

1.教师领读,学生听

在教师领读前学生可以闭眼倾听,在听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记下不懂的内容,在教师领读之后学生尽量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其他学生可以予以补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在教师领读之后,体会作者在中秋之夜对家人的怀念,采用简略的语言表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

2.学生之间的互读与互听

学生之间的自由朗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在我国的古代文言文中,会出现很多与现代不同的字音与字形,如形似字与形声字、通假字、多音字、生难字等。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其中就出现了前面所讲的不同的字音及字形,这时就需要教师多加点拨,让学生根据语境来辨别不同字音和字形的含义,然后再确定读音,如“啮、腊、当”等,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字音和字形产生的原因和识别方法。

三、品读——体味情感,领会意境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是数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的记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奥的古代哲学。这些玄奥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的。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需要有计划地去点拨、启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揣摩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在平常的文言文学习中,逐步感悟出文言文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1.品味文言文中的“字”、“词”,感悟语言声韵

品味主要是运用揣摩的方法,对文言文的意蕴进行语感的解析,需深入文言文的语言内部去感受语言的声韵。文言文的字、词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譬如沈复的《闲情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应重点品味如“浓”、“神”等的韵味。

2.品味文言文中的“句”,揣摩作者情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就是我们通常所常见的文言句式和文言文的一些固定格式,如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和变式句(倒装句)等。从这些不同的句式中可以体现出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如在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文章中,“何以战”这句话就显示出曹刿锐利的战略眼光,同时也体现出其军事才能。在文中曹刿提出“何以战”,这句话就是要让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并积极争取人民的拥护,为以后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远谋”。

四、咏读——涵咏玩味,感受情趣

所谓咏读也就是有节奏的吟诵。咏读时要注意强弱、缓急、高低等错综复杂的语调变化,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对其内容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教授文言文时,要将课文内容分层次地诵读,并将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段文字,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庭院月色,然后两个反问句使人深思,抒发了作者在面对月光所发生的感触。这是一篇极具情趣的文言文,表现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感情。通过仔细的品味,采用不同语调的吟诵,就如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如潺潺流水淌过卵石,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这让学生在不断吟诵中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五、语言实践——实现语感迁移

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只有将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言语进行实践,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杂的文言文知识规则,并将这些知识规则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不断提升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使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由感性的知识向语感能力的转变。

1.吟诵文言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古人云:“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不断地诵读,将文章读得滚瓜烂熟,才能晓其义,同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去认知文字、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感受声律,最终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艺术,将我国古代的语言精华吸入囊中,再经过不断的内化,将其转化为活的语感知识,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2.尝试写作,拓展文言文语感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之后,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实践主要采用学生写语感随笔的方式。这种形式是让学生对语感的品味从口头形式上升到书面的形式,通过语感随笔将自己对语感的理解积累下来,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推敲琢磨、锻字炼意、培养语感。一是默写。通过反复的默写,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理解程度,同时增强文言文语感的敏度、深度及广度。二是写札记。学生将自己平时对学习文言文语感的理解,也就是把自己对文言文语言的所感、所悟、所得记录下来,体会自己对文言文语感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养成感受言语、积累语料的好习惯。

综上,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感的感知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历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习得。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细细品味,积极积累,体情悟道,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领会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第一女子中学。

上一篇: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之我见 下一篇:用“月份咏物诗歌”激扬人生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