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2 12:45:06

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摘 要]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之一,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加以实施。近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的重大决策,表明自主创新已被提升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基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文章探讨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未来的自主创新模式以及实现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自主创新;瓶颈问题;路径选择;中国

[作者简介]叶云飞,铜陵学院基础教育系助教,安徽铜陵244000;张荣峰,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级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25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41―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GDP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并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喜人局面。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资源瓶颈效应日益明显,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但主要能源产品的消耗量却占全球的12%,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日益突出。可见,现阶段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自主创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

自主创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加以实现:提高企业及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这三条路径将极大地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1.提高企业及产业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决定企业及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资源富饶和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转变为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作为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可以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和资源廉价只是短期竞争优势,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工具。在此情况下,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可增强我国企业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细胞活力的增强,促使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极大提高,经济增长微观基础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事实上,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因此,涌现了一批像华为、海尔、奇瑞等中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产业结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内部,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很低,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历史经验表明,三次产业的依次出现和产业内部各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因此,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就能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且新技术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自然资源消耗小、环境损害度低的第三产业的不断增多,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减弱经济波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因为经济波动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率的变动幅度较大,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由于需求本身波动较小以及资源消耗少,能有效减轻整体的经济波动幅度。可见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水资源仅为1/4。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且晦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4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通过自主创新能极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创造出新能源、新材料。如发达国家的新型复合材料以及核能的大量利用,既满足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又减轻稀缺自然资源的消耗压力。基于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能对生产、生活废弃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目的。因此,通过自主创新克服资源瓶颈,既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又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二、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与今后的战略模式

尽管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当今的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差距仍然很明显。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弄清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将对我国未来的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

(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与发达国家的2.5%~4%差距显著。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且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合作相对薄弱,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

(2)人才队伍问题。我国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尤其缺乏能引领当代科流的一流科学家。没有形成合理的高、中、初级研究人员及科研辅助人员的层次结构,科研辅助人员严重短缺,尤以高技能人员为甚。科技人才存在布局不均现象,主要集中于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短缺。

(3)基础研究的投人不足。美国、德国、日本的基础研究经费都占其R&D总经费的15%-20%左右,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长期徘徊在R&D经费的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越少,试验开发中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就越低,就越难走出“引进―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

(4)竞争环境欠“公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政策不平等,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税率为15%,而且企业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即从盈利之日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缴纳7.5%的所得税,如第六年再增加投资,接着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

(5)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投融资体制改

革滞后,要把一项新的技术产业化的话,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由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较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普遍不强。因此,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我国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2.今后的发展战略模式

自主创新模式与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我国现在正在进入人均GDPl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阶段。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今后要采取的自主创新模式包括: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或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属于自主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因此,要把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集成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把单项相关技术集成创新,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因此,集成创新应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最后,必须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扬弃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推行“以竞争换技术战略”,才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三、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澄清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瓶颈问题,未来自主创新的战略问题,也就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实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2)加强以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建设;(3)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研发活动的投入比例,切实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4)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学有成就的创新型人才回国;(5)大力倡导和营造鼓励创新、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文化氛围,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和文化理念;(6)抓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和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最终建立开放式、国际化的自主创新国家体系。

上一篇: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路 下一篇: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我见